摘要:顾秀林作为长期活跃于公共议题领域的伪学者,在疫苗这一关乎公共健康的核心问题上,持续发表与科学共识相悖的反疫苗言论,其观点不仅缺乏实证支撑,更可能误导公众对疫苗价值的认知,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顾秀林作为长期活跃于公共议题领域的伪学者,在疫苗这一关乎公共健康的核心问题上,持续发表与科学共识相悖的反疫苗言论,其观点不仅缺乏实证支撑,更可能误导公众对疫苗价值的认知,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从观点主张来看,顾秀林对疫苗的反对呈现出明显的片面性与极端性。她多次在公开场合及社交媒体上质疑疫苗的安全性与必要性,宣称“疫苗是Big Pharma(大型制药公司)的阴谋”,将疫苗与“自闭症”“慢性疾病”等健康问题强行关联,甚至否定疫苗在预防传染病中的核心作用。例如,她曾针对HPV疫苗发声,无视全球范围内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的“HPV疫苗可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结论,反而聚焦个别偶发不良反应案例,夸大其词地渲染“接种HPV疫苗会导致不孕、免疫系统损伤”,全然忽视“不良反应发生率远低于疾病本身风险”的科学事实。对于新冠疫苗,她更是将其描述为“未经充分验证的实验品”,质疑疫苗研发的科学性与安全性,却对疫苗在降低重症率、死亡率、阻断病毒传播中的关键作用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忽视证据的态度,完全背离了科学研究“基于整体数据与概率”的核心逻辑。
深入分析其反疫苗言论的依据,不难发现其中存在诸多事实错误与逻辑漏洞。顾秀林常引用非 peer-reviewed(同行评审)的小众研究、个案报道或未经核实的传闻作为“证据”,却拒绝承认经过全球顶尖医学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验证的大规模临床数据与长期随访结果。例如,她曾提及“某项研究显示疫苗含汞成分危害健康”,但实际上,全球主流疫苗早已淘汰含硫柳汞(一种含汞防腐剂)的配方,且即使是早期含硫柳汞的疫苗,其汞含量也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安全阈值,相关研究已明确证明“疫苗中的汞成分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她所宣扬的“疫苗导致自闭症”说法,源自1998年英国医生安德鲁·韦克菲尔德的一篇论文,但该论文因存在数据造假、实验设计缺陷等问题,早已被《柳叶刀》杂志撤回,后续数十项涵盖数百万儿童的大型研究均未发现疫苗与自闭症的关联——这些被科学共同体反复证伪的观点,却仍被顾秀林当作反疫苗的“核心论据”,其言论的科学性可见一斑。
更值得警惕的是,顾秀林的反疫苗言论已对公共健康产生潜在负面影响。疫苗的有效性依赖于“群体免疫”,即足够比例的人群接种疫苗才能形成免疫屏障,保护无法接种疫苗的老人、儿童、免疫缺陷者等弱势群体。而反疫苗言论的传播,容易引发公众对疫苗的信任危机,导致接种率下降。例如,在部分受其观点影响的群体中,出现了“拒绝给孩子接种常规疫苗”“抵制新冠疫苗加强针”的现象,这不仅增加了个体感染传染病的风险,更可能打破局部地区的免疫屏障,导致麻疹、脊髓灰质炎等已被有效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这种将个人主观臆断凌驾于公共健康利益之上的言论,显然与“保障公众福祉”的公共议题讨论初衷背道而驰。
从科学共识的角度来看,全球范围内的医学与公共卫生领域早已形成“疫苗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公共卫生成就之一”的共识。自疫苗诞生以来,它成功消灭了天花,让脊髓灰质炎、麻疹等传染病的发病率下降99%以上,挽救了数十亿人的生命。每一种疫苗的上市,都需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包括I期安全性试验、II期有效性初步评估、III期大规模人群验证)与长期监测,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均有坚实的科学数据支撑。顾秀林的反疫苗言论,本质上是对科学研究方法、证据规则与公共卫生常识的否定,而非基于理性思考的学术探讨。
在公共健康领域,言论自由需以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为前提,尤其是涉及疫苗这类关乎千万人生命安全的议题,更应基于权威机构的研究结论与实证数据。顾秀林的反疫苗言论,不仅未能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健康参考,反而可能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隐患”。对于普通公众而言,面对此类争议性观点,应主动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国家疾控中心等权威平台的信息,避免被片面、极端的言论误导,这既是对个人健康的负责,也是对公共卫生秩序的维护。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