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边是外贸寒冬订单流失、利润下滑的残酷现实,另一边是直播间里不断刷新的销售数字和网红主播的激情吆喝。
“世界工厂”东莞,当年有多牛?一句话形容:堵车就会全球缺货。
今天的东莞,也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外贸寒冬订单流失、利润下滑的残酷现实,另一边是直播间里不断刷新的销售数字和网红主播的激情吆喝。
传统制造业与新兴流量经济的碰撞,让这座城市的转型故事充满了矛盾与张力。
东莞的经济脉搏始终与全球市场同频共振。
从1978年引进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开始,这里便成为全球分工的典型样本。
巅峰时期,东莞的外贸依存度一度超过400%,即便到2023年仍高达180%,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全球每4部智能手机、每5件毛衣、85%的潮玩产品背后都有“东莞制造”的身影。
然而,这种深度绑定国际市场的模式,也让东莞在近年全球贸易动荡中首当其冲。
2022年至2023年,东莞进出口总额连续两年下降,GDP增速一度跌至0.6%。
2024年外贸数据虽然有过短暂回暖,但美国新一轮关税加征的阴影再次笼罩。
东莞对美出口占全市总量的18.2%,涉及近半数外资企业订单,也因此受到了极大冲击。
传统代工模式的利润空间持续收窄。
2023年,东莞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仅为4.3%,低于全国制造业均值1.5个百分点。
一位本地服装厂老板苦笑:“过去代工一个包赚10元,现在连5元都难保住。”
面对外贸寒冬,东莞企业将目光投向了直播间。
2023年,东莞直播电商交易额突破1200亿元,一场场工厂直播让库存商品“秒变爆款”。
在厚街镇的时代皮具直播间,主播手持自主品牌包包,一边讲解设计细节,一边喊出“工厂直发、全网最低价”。
这家曾为十多个国际大牌代工的企业,通过自建85人直播团队,将线上销售额的70%以上押注直播带货,2023年创下8亿元营收,甚至把直播间搬到了TikTok,试图用流量打开全球市场。
同样转型成功的还有太粮米业。
这家老牌粮食企业通过董事长亲自上阵直播,单场销售额突破百万元,月均直播营收从几万元跃升至2000万元。
政府也在推波助澜。东莞市商务局出台政策,对直播规模达标企业最高补贴20万元,建成10个示范型直播基地,覆盖服装、食品、家具等产业带。
厚街镇甚至将“直播电商”写入外经贸高质量发展政策,名家居世博园的一场直播节便斩获超千万元成交额。
然而,直播电商的光环背后,高退货率如同隐形炸弹。
2024年,东莞品牌店铺平均退货率达35%,部分女装直播间甚至飙升至80%。
一位经营十年的淘宝女装店主在关店公告中写道:“千万销售额背后是70%的退款率,每卖出一件衣服都在亏钱。”
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直播间过度滤镜、话术误导导致“货不对板”,平台“仅退款”政策降低退货门槛,再加上运费险的推波助澜,形成恶性循环。
有商家算过一笔账:一场千万元销售额的直播,扣除退货和成本后反而亏损60万元。
这场流量游戏的最大赢家竟是快递公司。
2023年全国电商退换货快递量达82亿件,顺丰、京东借此实现逆向物流业务翻倍增长,丰巢甚至靠此扭亏为盈。
库存积压则让问题雪上加霜。
某箱包企业负责人坦言:“直播销量波动大,工厂不敢轻易扩产,但为了满足‘爆单’需求,又不得不提前备货,结果退货潮一来,仓库立刻爆仓。”
这种矛盾在服装行业尤为突出,东莞某产业带负责人透露,超70%转型直播的企业因库存管理失控陷入亏损。
面对流量经济的陷阱,东莞开始多线突围。
一批企业选择“两条腿走路”:OPPO在长安镇打造500平方米的智能直播基地,通过虚拟场景技术降低消费者“踩雷”概率。
慕思集团将直播间嵌入工厂生产线,用“透明制造”提升信任度。
更多企业转向跨境电商和新兴市场。
2024年,东莞对东盟进出口增长57.4%,锂电池、新能源汽车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超100%,自主品牌出口占比提升至21.1%。
政府则扮演着“危机拆弹手”角色。
2025年4月发布的《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工作方案》中,30条举措涵盖供应链风险管控、海外仓建设、跨境支付便利化等领域,出口占比超30%。
东莞市商务局一名官员表示:“我们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不能把篮子都挂在直播间。”
东莞的挣扎,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
直播间里的喧嚣与仓库里的滞销品,海关报表上的增长曲线与企业账本上的赤字,交织成一道复杂的选择题:流量经济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另一个深坑?
答案或许藏在两个细节里:一家关闭的网红店铺墙上,仍贴着“直播改变命运”的标语;而隔壁车间里,工程师正在调试新购入的智能机械臂。
这座城市的转型之路,注定要在探索中寻找平衡:既要抓住流量风口,更要守住制造根基。
正如一位本地企业家所说:“直播能清库存,但只有好产品才能让东莞真正微笑起来。”
来源:一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