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官方主流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一种制度性接纳与文学性包容的平衡立场,既肯定其文学成就的国际影响力,又强调其作品"未脱离政治但保持艺术独立性"。这种评价逻辑体现了中国官方媒体对具有争议性但国际认可度高的作家的处理策略:一方面通过制度性认可确认其
原创 写作杂谈
接纳·肯定·激励:人民日报如何评价莫言?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官方主流媒体,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一种制度性接纳与文学性包容的平衡立场,既肯定其文学成就的国际影响力,又强调其作品"未脱离政治但保持艺术独立性"。这种评价逻辑体现了中国官方媒体对具有争议性但国际认可度高的作家的处理策略:一方面通过制度性认可确认其主流地位,另一方面保留对其批判性书写的解释弹性,以彰显文化自信的同时为文学创作留出必要空间。自1980年代莫言登上文坛以来,人民日报对其的评价经历了从早期关注其乡土叙事到诺奖后的全面肯定,再到近期对其创作转型的持续关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评价体系。
一、人民日报对莫言文学成就的认可
1.创作风格的肯定
人民日报多次肯定莫言独特的创作风格,特别是其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叙事特色。2012年诺奖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莫言的获奖,表明国际文坛对中国当代文学及作家的深切关注,表明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意义。"2020年,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在莫言近作研讨会实录中表示:"高密东北乡是一个支点,是莫言选择看中国的支点。我特别喜欢莫言这种姿态,'我'这个视角把过去和今天串联在一起,来写东北乡的经验。它是新鲜的、现实的、真切的。"
莫言在2020年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阐述了自己创作理念的转变:"过去语言上最喜欢浓墨重彩,大量地使用形容词,渲染自己的感受。现在觉得过多的形容词和描写会成为理解故事和人物情感的障碍,反倒是平淡朴实的语言更能直入人心。"这种从"语言狂欢"到"经验真实"的转变,被人民日报视为莫言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2.代表作的评价
《人民日报》对莫言代表作的评价较为正面,尤其是对其获茅盾文学奖的《蛙》给予高度肯定。2025年中宣部发文称赞莫言作品"深刻揭示人性与社会多样性",明确将其成就视为"中国文学的骄傲"。《人民日报》在2014年12月1日发表的文章中引用了莫言在中山大学的演讲内容,指出:"很多人物都有真实原型,因为就是他们给我提供了灵感,是他们的存在让我感觉到写作的时候如鱼得水。"
对于莫言2020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人民日报》通过旗下文艺部副主任刘琼的发言,肯定了该作品"走出类型化人物塑造"的特点,并强调莫言在书中"对复杂生动的人格的发现、记录和书写,是文学要做的。小说提供给广大受众的,是经验和情感的共同体。"
3.文学地位的确认
《人民日报》在多个场合确认了莫言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2012年诺奖后,人民日报指出:"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在中国是一个文学大事件。这个事件一方面表明中国文学被国际社会认同,同时也表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国际语境形成。"2018年,人民日报刊载莫言文章《别拿编剧不当艺术》,肯定了莫言在戏剧创作领域的探索。202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进一步确认了莫言在戏剧文学领域的成就。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报》虽然未直接将莫言与鲁迅、老舍等现代文学大家并列,但在多个场合肯定了莫言作品的"乡土性"和"人民性",这与鲁迅等作家的创作特质有相似之处。2012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贺信中明确将莫言定位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杰出代表",这一评价被《人民日报》广泛引用,体现了官方对其文学地位的确认。
二、人民日报对莫言作品社会价值的评价
1.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挖掘
《人民日报》对莫言作品的社会价值评价主要集中在对人性的深刻揭示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思考上。中宣部2025年发文称赞莫言作品"深刻揭示人性与社会多样性",这一评价体现了官方对其作品社会功能的认可。2020年,人民日报在《晚熟的人》研讨会报道中强调,莫言通过高密东北乡"集合了现实中所有庞杂的力量",展现了"作家对高密东北乡的情感把握不再确定,有一种无法判断又努力做出判断的困惑感"。
2.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人民日报》认可莫言作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014年,人民日报刊载的莫言文章中提到,他在《檀香刑》中"直接受茂腔音乐滋养",地方戏让他感到亲切的另一个原因是"大量使用方言土语,乡音乡情原始、朴素,让观演之间没有距离"。202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时,特别强调了莫言对民间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如高密茂腔的现代化运用和布莱希特间离手法的嫁接。
3.政治与艺术的辩证关系
《人民日报》对莫言作品的政治与艺术关系持辩证态度。一方面,肯定其作品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另一方面,强调其"未脱离政治但保持艺术独立性"。2012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的《从莫言获奖说起》一文指出:"文艺作品既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鞭挞假恶丑,这是时代的要求,只有具备强大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修正错误、调整好正确方向。"这一评价为莫言作品中的批判性内容提供了合法性解释。
对于莫言作品中可能存在的"敏感"内容,《人民日报》采取了相对包容的态度。2012年诺奖后,《人民日报》没有直接回应"《丰乳肥臀》污蔑中共"等争议,而是通过肯定莫言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理念,间接维护了其主流地位。2025年,人民日报在报道莫言戏剧研讨会时,也未回避其作品中的批判性内容,而是强调了"解释弹性"的重要性。
三、人民日报对莫言获奖的评价及其文化意义
1.诺奖的里程碑意义
《人民日报》将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视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里程碑"。2012年10月11日诺奖揭晓后,《人民日报》通过头版报道和专访,全面肯定了莫言的文学成就和获奖意义。李长春贺信中明确指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这一评价被《人民日报》多次引用,成为官方对莫言获奖的基本定位。
2.文化自信的体现
《人民日报》将莫言获奖与"文化自信"联系起来。2018年,人民日报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的评论中,特别提到了莫言的文学成就。202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在报道"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时,再次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莫言作品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政策层面的支持。
3.国际影响的文化外交
《人民日报》强调莫言获奖的国际影响具有文化外交意义。2023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莫言作品引俄罗斯文艺界关注"时指出,莫言作品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折射出中国作家作品在俄罗斯的受欢迎程度"。2025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展示了其作品在国际戏剧领域的影响力。
四、人民日报评价莫言的整体立场和特点
1.制度性接纳与主流地位确认
《人民日报》通过制度性认可确认莫言的主流地位。莫言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均体现了官方对其文学成就的认可。即使在《丰乳肥臀》等争议作品出现后,官方仍将其纳入"锐批评文丛"研讨范围,体现了对文学争鸣的包容。
2.文学性包容与解释弹性
《人民日报》对莫言作品的评价保留了文学性包容和解释弹性。在诺奖后,人民日报既肯定莫言的文学成就,又强调"文艺作品既可以弘扬真善美,也可以鞭挞假恶丑"的辩证立场。对于莫言作品中的批判性内容,《人民日报》没有简单否定,而是通过"解释弹性"为其提供合法性解释。
3.平衡性与引导性
《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平衡性和引导性特点。一方面,肯定其"魔幻现实主义融合民间故事与历史"的文学价值;另一方面,强调其作品"未脱离政治但保持艺术独立性",避免极端化解读。这种平衡立场既彰显了文化自信,又为文学创作留出了必要空间。
在引导性方面,《人民日报》通过莫言获奖后的报道和评论,引导文学界更加关注现实、关注人民,推动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莫言本人在2012年10月18日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也表示:"希望把对我的热爱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热情,把对我的作品的关注普及到中国当代文学上,把对我个人的关注普及到所有的作家身上。"
4.长期性与持续关注
《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具有长期性和持续关注的特点。从1980年代莫言登上文坛,到2012年获得诺奖,再到2020年《晚熟的人》出版和2025年戏剧文学研讨会,《人民日报》一直持续关注莫言的创作动态。2025年8月,《人民日报》还报道了莫言新书《放宽心,吃茶去》的首发活动,肯定其"生活哲思与文学价值"。
五、人民日报评价莫言的演变历程
在莫言早期创作阶段,《人民日报》主要关注其乡土叙事和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1987年,《人民日报》曾刊登莫言的文章《高密之光》,肯定了其对故乡文化的书写。1995年,《丰乳肥臀》出版后,虽然引发了争议,但《人民日报》没有直接参与批评,而是通过保持沉默和后续的制度性认可,间接维护了莫言的主流地位。
2.诺奖后的全面肯定(2012-2015)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人民日报》对其的评价进入全面肯定阶段。李长春贺信中明确将莫言定位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杰出代表",这一评价被《人民日报》多次引用。2014年,《人民日报》刊载莫言文章《别拿编剧不当艺术》,肯定了其在戏剧创作领域的探索。2015年,《人民日报》在"文艺批评的变化与困局"系列评论中,将莫言获奖视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国际化语境已经形成"的重要标志。
3.创作转型期的关注(2016-2020)
2016年后,莫言进入创作转型期,《人民日报》对其的关注也有所变化。2018年,人民日报刊载莫言文章《别拿编剧不当艺术》,肯定了其在戏剧创作领域的探索。2020年,人民日报对《晚熟的人》的评价强调了莫言从"站"在家乡到"回"乡的转变,以及其"抑制了传奇性与戏剧性,每个故事周围都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的创作特点。
4.国际影响与文化自信期(2021-2025)
2021年后,《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更加注重其国际影响和文化自信的意义。2021年,人民日报评论"莫言获奖,实至名归"。2025年,中宣部发文称赞莫言作品"深刻揭示人性与社会多样性",明确将其成就视为"中国文学的骄傲"。2025年4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肯定了其作品在国际戏剧领域的影响力。
六、结论
《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呈现出一种制度性接纳与文学性包容的平衡立场,既肯定其文学成就的国际影响力,又强调其作品"未脱离政治但保持艺术独立性"。这种评价逻辑体现了中国官方媒体对具有争议性但国际认可度高的作家的处理策略:一方面通过制度性认可确认其主流地位,另一方面保留对其批判性书写的解释弹性,以彰显文化自信的同时为文学创作留出必要空间。
从1980年代登上文坛到2025年持续创作,《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经历了从早期关注乡土叙事到诺奖后的全面肯定,再到近期对其创作转型和国际影响的关注。这种动态评价体系既反映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官方媒体对文学创作的引导作用。
人民日报对莫言的评价,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策略的体现——通过接纳和肯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既彰显了中国文化自信,又为国内文学创作提供了多元化的参照和激励。这种策略既避免了极端化解读,又为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空间,体现了中国官方媒体在文化领域"和而不同"的包容态度。
来源:玉宇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