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是你不够耐心,是你被各种“标准”压得喘不过气——别人家一岁半能喊爸妈,你家两岁还只会“啊啊”指东西。
你是不是也半夜盯着娃发呆,心里一遍遍问:他怎么还不说话?
我懂。
不是你不够耐心,是你被各种“标准”压得喘不过气——别人家一岁半能喊爸妈,你家两岁还只会“啊啊”指东西。
可你知道吗?
那15%晚开口的孩子,三岁一开口,句子比谁都溜。
不是他们慢,是他们的大脑在偷偷建高速公路,你没看见而已。
别急着教他“妈妈”“爸爸”,先学会“自言自语”。
你洗碗时念叨“水好烫,毛巾湿了”,你拖地时说“地板滑,小心摔”,这些没人听的碎碎念,才是他脑子里最密的词汇网。
每天两小时,不是刻意教学,是生活本身在说话。
你当背景音,他当主角。
手势比说话更早。
他指杯子,你别说“你要杯子吗?
”——你直接说:“杯子,水在里头,喝一口?
”他指月亮,你接一句:“亮亮的,晚上出来。
”手势是语言的前奏,你回应得越具体,他大脑里那个翻译器就越快上线。
别嫌麻烦,你多说一句,他少比划十次。
玩具能录他说了几个词,AI玩偶能数他发音次数——听着挺高科技,可你猜怎么着?
他最想听的,永远是你那句“哎哟你踩到我的脚啦!
”带笑带跳的那种。
屏幕通话能用,但别超过半小时,别让他对着视频傻笑,你要在旁边,一起笑,一起重复他刚说的“狗狗跑”。
双语?
别怕混。
他一会儿说“牛奶”一会儿说“milk”,不是语言障碍,是他在玩语言拼图。
剑桥那帮教授盯着孩子看了三年,最后结论就一句:你自然说,他自然分。
你越紧张“会不会搞混”,他越不敢开口。
你敢不敢装一次傻?
他指着水杯,你故意递给他袜子:“你要穿袜子?
”看他急得跺脚,再给他杯子。
别超过三次,三次之后他就会瞪你,然后憋出一句:“水!
”——那不是语言爆发,是你给他留的出口,他终于敢用力推开了。
别再盯着“词汇量”了。
你记下他这周新蹦出的三个词,写在手机备忘录里,别发朋友圈,就自己看。
上周他只会“要”,这周会说“我不要”,再下周冒出“太烫了”——你看,他在变。
不是突然开窍,是你没停下。
你见过哪朵花是按闹钟开的?
它只是在等阳光、等雨、等风轻轻吹过。
你的孩子不是落后,他只是在等属于他的那阵风。
别再问“他什么时候能说”了。
你问他:今天,你有没有蹲下来,听他说过一个字?
有没有,哪怕只是一声“嗯”,你也笑着回了他?
那才是语言的根。
来源:机哥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