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600万把周琦买去四川,辽宁内线一夜真空,38岁韩德君被体育局一通电话叫回球场,体重125公斤,距离全运会开打只剩40天——这条消息像一记闷棍,砸在所有辽宁球迷后脑勺:卫冕?
600万把周琦买去四川,辽宁内线一夜真空,38岁韩德君被体育局一通电话叫回球场,体重125公斤,距离全运会开打只剩40天——这条消息像一记闷棍,砸在所有辽宁球迷后脑勺:卫冕?
先想想怎么不被对手双塔生吞。
大湾区11月的海风还没吹来,东莞球馆上空已经飘着“再拼一次”的红条幅。
杨鸣把训练表排得比高铁时刻还密,每天加练100个罚球,谁丢一个,全队跟着折返跑。
老队员没吭声,弯腰的时候膝盖咔咔响,像旧木门,声音大得隔壁场馆都能听见。
最刺耳的是名单。
张镇麟脚踝韧带没长好,医生一句“打不了”直接把锋线海拔砍掉三厘米;李晓旭陪练到最后一刻,还是落选,收拾球鞋时把鞋带勒得死紧,像要把遗憾绑住。
刘雁宇、付豪被迫顶到五号位,一个比一个瘦,站一起像两根筷子支锅,锅还是滚烫的。
更扎心的是对面。
广东手里有余嘉豪、刘传兴,浙江囤着胡金秋,仨人加起来快七米,随便两两组合就是移动长城。
辽宁能用的中锋只剩韩德君,退役仪式都办完了,又被拖回来签短期协议。
9月1号之后他几乎没摸球,体育局的人只说“试试”,没提试多久。
大韩自己把体重压回125公斤,每天低位对抗30分钟,练完扶着墙走,汗在木地板上印出一个人形。
外线也没好到哪去。
高诗岩、原帅、吴昌泽都不是现役辽篮的人,俱乐部比赛一结束,行李没拆就被召回。
高诗岩连夜飞沈阳,机场凌晨三点,他戴着口罩,眼睛红得像刚加完夜班。
原帅夏训三分47%命中率,热身赛单场8记三分,教练组直接给他“第二套首发”身份,意思很明显:赵继伟被包夹时,原帅必须像灭火器一样,火苗一窜就喷。
年龄是暗藏的雷。
五名主力过三十,背靠背只隔48小时,队医组把冷冻舱搬进酒店走廊,血乳酸仪随时扎手指。
老队员笑称“抽血比投篮多”,笑完又乖乖伸胳膊。
他们知道,这次不拼,下届全运自己就该坐在观众席,连挥毛巾的资格都没有。
情怀牌打到了极致。
12人清一色辽宁籍,户口本比战术板还厚。
杨鸣在更衣室挂起“为家乡再拼一次”,字是毛笔写的,墨还没干透。
训练结束,谁路过都顺手摸一把,像摸老家门楣,摸完低头系鞋带,再抬头眼里有火。
技战术层面,教练组把“快”写进骨髓。
针对对手双塔,设计高位双挡拆后立刻下拉,用速度把大体重中锋拖垮。
说直白点:你高你就慢,我跑死你。
原帅、高诗岩、吴昌泽三人组被叫做“小跑班”,一节球要推20次转换,心率表飙到190,喘得像拉风箱,没人喊停。
卫冕难度被内部定为“近三届最高”。
小组出线就要碰广东,周琦站在对面,韩德君+刘雁宇能不能限制他,决定冠军归属。
球迷算得精:大韩顶20分钟,刘雁宇顶15分钟,剩下5分钟要么提速跑崩,要么被周琦凿穿。
算盘珠拨得噼啪响,每一颗都悬着心。
可辽宁偏要赌这一口心气。
赵继伟当队长,话不多,只在群里发了一句“三连冠,送老哥几个退役”。
高诗岩回了个“收到”,原帅回了个“+1”,后面跟一排大拇指,像深夜路边给货车司机闪灯——意思我陪你,路再黑也走。
10月14日全员合练那天,场馆外飘着雨,球迷打着伞蹲门口,就想看一眼大巴。
车来了,没人尖叫,大家自动让出一条道,像给出征的邻居让路。
韩德君最后一个下车,伞没打,雨砸在他光头上,水珠顺着脖子往下淌,他抬头冲人群咧嘴,笑得像个下班的搬运工,没人觉得他是英雄,可也没人觉得他不是。
全运会篮球向来是地方荣誉的修罗场,没有外援,没有退路,赢了挂旗,输了挨骂。
辽宁这回把老本全押上,赌的是“家乡”两个字能不能当第三节的替补,能不能在最后一分钟当高塔。
哨响之前,没人知道125公斤的膝盖能不能撑住,47%的三分会不会失准,跑轰能不能跑垮对面七米长城。
只知道训练馆灯每晚12点才灭,灭之前最后一个人是原帅,他投完最后一个三分,球进网“唰”的一声,像给所有悬念盖了个邮戳——寄往大湾区,寄往11月21日的决赛夜。
球迷能做的事不多,把朋友圈背景换成辽篮logo,给孩子请假去东莞,或者干脆把电视音量调到邻居来敲门。
他们心里清楚,这可能是韩德君、高诗岩、原帅最后一次穿同一件球衣,球衣胸口绣着“辽宁”,背后号码被汗水一泡,全黏在背上,像小时候贴身的校服,脱下来就再也穿不回青春。
冠军当然重要,可更重要的,是这些老家伙还能一起跑、一起喘、一起抬头看计分器时,眼里那股“我还没完”的劲儿。
卫冕是目标,也是借口——借它再聚一次,再喊一嗓子,再把鞋底磨穿,然后心安理得把球衣叠好,放进柜子最上层,关门前拍一拍,像拍老战友肩膀:走了,下回换你喊我。
11月的大湾区,海风会吹来哨声、掌声、甚至可能吹来失利。
吹不走的是,有人38岁还愿意减重、加练、陪年轻人折返跑,有人刚下飞机就奔球馆,有人把三分练到深夜。
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辽宁这次带来的全部筹码——不一定能赢,但足够让人相信:体育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金牌,是“我还肯”。
所以,卫冕难吗?
难到天花板。
值得吗?
看他们扶着膝盖喘气,看球迷在雨里等大巴,看横幅上那行毛笔字被摸得掉色,答案已经写在那儿——难也要上,因为下一次,再没人能把这批人凑齐。
来源:木叶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