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全球黄金市场正经历一场史诗级行情。截至10月14日,国际金价逼近4200美元/盎司,年内累计涨幅超52%,创下1979年以来的最强年度表现。国内市场同步走强,上海黄金现货(黄金T+D)价格报871.5元/克,较年初上涨约45%;品牌金饰价格普遍突破
海闻社观察 涨疯了。现货黄金涨势如虹,盘中再度创出4179.33美元/盎司的历史新高。品牌金饰价格普遍突破1200元/克。
2025年,全球黄金市场正经历一场史诗级行情。截至10月14日,国际金价逼近4200美元/盎司,年内累计涨幅超52%,创下1979年以来的最强年度表现。国内市场同步走强,上海黄金现货(黄金T+D)价格报871.5元/克,较年初上涨约45%;品牌金饰价格普遍突破1200元/克,周大福、老凤祥等头部品牌单克价格达1215元至1218元,较年初上涨超30%。
这场涨势不仅体现在价格数字上,更在市场活跃度中得以印证。2025年9月,全球黄金市场日均成交额达388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黄金ETF单季吸金260亿美元,管理资产规模突破4720亿美元。机构投资者与散户同步入场,CFTC数据显示,尽管近期机构净多头头寸减少12%,但散户交易量占比升至65%,显示市场情绪持续高涨。
黄金本轮上涨是货币属性回归、地缘风险升级与供需结构变革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核心驱动可归纳为三大维度:
1. 央行购金潮:去美元化战略下的储备重构
全球央行正以“新兴市场主导”的态势加速囤金。2025年一季度,全球央行净购金244吨,其中中国、波兰、乌兹别克斯坦为主要买家。中国央行已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8月末官方储备达2302.28吨,储备占比提升至5.5%(全球平均15%),目标直指3000吨以上。这一趋势背后,是各国对美元体系风险的警惕——美国新政府关税政策引发的贸易战、地缘政治冲突的持续升级,均促使央行通过黄金对冲货币贬值风险。
2. 投资需求爆发:ETF与投机资金共振
2025年一季度,黄金投资需求同比激增170%,黄金ETF持仓量增加226吨。4月,国内黄金ETF单月流入74亿美元,占全球一半以上。尽管近期资金出现分歧(CFTC机构净多头减少12%,ETF连续5日净流出),但散户交易量占比攀升至65%,显示市场热度未减。投机资金与长期配置资金形成“接力”,推动金价阶梯式攀升。
3. 供需格局逆转:矿产金增产乏力与回收金萎缩
全球黄金供应正面临双重压力。矿产金方面,地下储量仅剩20%,2025年产量预计维持在3000吨左右,边际生产成本升至1500美元/盎司,新矿投产周期长达5-7年。回收金市场则因持有者期待更高价格而萎缩,2025年回收量同比下降1%。
对于黄金后市,机构观点呈现“乐观派”与“谨慎派”的区分,但长期上涨逻辑未变。国际金价突破4000美元/盎司后,日线RSI指标达78(超买区间),4小时图出现顶背离,叠加保证金上调,短期回调风险上升。瑞银预计,金价可能在4000-4070美元区间震荡,以消化技术面压力。瑞银维持“优选”评级,预计2025年底升至4200美元,2026年看4400美元。高盛将目标价上调至4900美元,认为央行购金与ETF流入将推动金价再涨20%。Yardeni Research给出最乐观预测,2030年或飙升至1万美元。
普通投资者可优先选择黄金ETF(流动性强、门槛低),采用定投方式分散风险;实物黄金配置比例建议控制在10%以内,重点关注金条、金币等低溢价产品,避免高工费的金饰。
在黄金光芒下,白银正以更猛烈的势头崛起。2025年10月9日,现货白银价格突破50美元/盎司,创14年新高,年内累计涨幅达70%,远超黄金的52%。今天,现货白银盘中创出新高,最高达53.6美元/盎司。其上涨逻辑可概括为三大支撑:
1. 工业需求刚性增长
白银工业用途占比超55%,其中光伏领域占17%。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达655GW,每GW消耗8-10吨白银,新增需求5.2万-6.5万吨。新能源汽车每辆用银25-50克,5G基站、电子制造等领域亦持续拉动需求。
2. 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2025年全球白银供需缺口预计达7248吨,库存消费比仅3个月(黄金为6年以上)。矿山老化、环保政策限制下,产量增速仅1.2%,且大部分为伴生矿,供应弹性极低。
3. 金银比修复驱动资金流入
2025年4月,金银比一度突破106(历史均值58),表明白银相对黄金存在明显估值洼地。资金基于“比值回归”预期涌入白银市场,推动其年内涨幅超过黄金。花旗银行将三个月目标价调至55美元,盛宝银行预测六到九个月达55美元。
国内场内白银LOF基金是主要配置工具,但需警惕光伏“少银化”技术、美联储降息预期减弱等风险。技术面看,白银站稳50美元后可能引发算法交易助推涨势,但需警惕1980年投机泡沫后的需求骤降历史。
2025年的黄金与白银,正以“双核驱动”的姿态改写市场格局。黄金作为全球信心的“晴雨表”,其上涨不仅是避险需求的结果,更是货币体系重构的缩影;白银则凭借工业需求与估值优势,成为贵金属市场的“黑马”。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贵金属的货币属性、供需逻辑与地缘风险,将是把握这场“超级周期”的关键。
今年,你买黄金了吗?
来源:海闻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