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展示内蒙古自治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自治区民委与民族团结杂志社联合出版《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专刊分山河共美、历史共创、家国共兴、血脉共融、伟业共铸、文脉共续六个专题,共刊发了48篇文章,我们将陆续发布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微信公众号上,敬请关注。
多伦会盟:拱卫北疆重要之举
文/任月海 任琳
1691年的春天,清康熙帝亲率扈从诸臣,从北京紫禁城浩浩荡荡出古北口而去,目的地是直线距离约180公里外的多伦诺尔。那里川原平衍、水草丰茂,康熙帝计划在当地会见蒙古各部首领,以尽快解决其内部纷争,一致对外抗敌。
“多伦诺尔”,是蒙古语,意为“七个湖泊”,今属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多伦县。300多年过去了,如今来自天南海北的客人到北疆草原游玩,许多人都会特意在多伦县城停留,回顾那场载入史册、影响深远的多伦会盟(也称“七溪会阅”)。
当年,面对复杂的朝野内外形势,清朝中央政府借助多伦会盟,成功化解了漠北喀尔喀蒙古各部族间的矛盾,加强了朝廷对喀尔喀蒙古的有效管理,从而有力巩固了北疆防务,促进了中原内地与北疆草原各部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为实现“长城内外皆一家”奠定了坚实基础。
无形之长城 朔漠之屏藩
明清之际,蒙古高原以大漠为界,分漠南、漠北和漠西三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又分为土谢图汗、札萨克图汗、车臣汗三部。1638年,喀尔喀三部与清廷议和结好,商定“九白之贡”,此后双方往来更加密切。及至清康熙年间中期,喀尔喀蒙古内讧,加之漠西准噶尔蒙古及沙俄等势力的插手,冲突愈发频繁。1688年6月,准噶尔蒙古的噶尔丹率兵攻打喀尔喀蒙古,3个部落数十万众“各弃其庐帐、器物、马驼牛羊,纷纷南窜,昼夜不绝”。就在此时,面对沙俄派人诱降,喀尔喀蒙古的活佛哲布尊丹巴表示:“俄罗斯素不奉佛,俗尚不同我辈,异言异服,殊非久安之计,莫若全部内徙,投诚大皇帝,可邀万年之福。”众人遂投奔漠南蒙古以示内附。康熙帝知情后,令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等前往抚慰赈济。
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汇宗寺
1690年8月,战火烧到多伦诺尔以北的乌兰布通(今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乌兰布统苏木),清军给气焰嚣张的噶尔丹部迎头痛击,取得战略性胜利,噶尔丹乘夜逃遁。次年2月,噶尔丹再次率兵劫掠喀尔喀境内,漠北烽烟又起。康熙帝认为:“朕因是深知此人力强志大,必将窥伺中原,不至殒命不止。”为尽快解决喀尔喀内部纷争,集中力量对付噶尔丹,康熙帝决定尽快举行会盟,为彻底歼灭噶尔丹在政治上做好准备。
1691年4月,康熙帝亲率扈从诸臣及上三旗官兵起行,出古北口,溯滦河而上,前往多伦诺尔,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随行,18天后顺利抵达。在多伦,康熙帝亲选御营营址,喀尔喀蒙古各部、漠南四十九旗王公按“众星捧月”布局,移近御营五十里驻扎。同年5月,康熙帝通过令土谢图汗谢罪、众议、赦免,妥善解决了喀尔喀蒙古内部矛盾,多年旧怨,一朝冰释。
农历五月初二,会盟大典隆重举行。
御营外搭起帝王的黄色大帐篷,坐北朝南,御座设于铺着华丽毡毯的平台上。两侧为紫红色长帐篷,左帐中列坐大臣、漠南四十九旗王公等,右帐中则列坐喀尔喀蒙古三部的663人,加上环列而坐的宰桑、护卫等,总人数超过千人。
康熙帝着朝服出御营升坐,鼓乐齐鸣。他首先颁赐印鉴和册文,应允喀尔喀蒙古贵族“请照四十九旗一例编设”的请求,统一编为三十四旗,旗下设参领、佐领,给地安插,并宣布对喀尔喀蒙古实行封爵制度,在政治体制上与漠南蒙古同等对待。
位于锡林郭勒盟多伦县的多伦会盟纪念碑 视觉中国供图
会盟典仪结束后便是赐宴,法国传教士张诚在日记中记载:“宴会总共设有200多桌,康熙帝亲自将酒递给哲布尊丹巴活佛,然后给土谢图汗、车臣汗和札萨克图汗部策旺扎布亲王,再次给20位主要台吉,以示对喀尔喀人的特殊恩宠。”
五月初三,康熙帝再次召见35名喀尔喀蒙古的主要王公贵族,并又一次设宴款待。康熙帝表示,昨天虽已赐宴,但为了进一步熟悉亲近,今天特意将大家招入帐内,“各陈所欲之言,抒怀共语,勿因在朕前过于拘束”,以此来增进感情。
不拘君臣之礼的交谈,使喀尔喀蒙古众人更加诚心诚意地拥戴朝廷。康熙帝还赏赐给活佛、汗、王许多礼物,也让众人感恩不已。在群情激动之时,康熙帝不失时机地宣示:“各守法度,力行恭顺”,若违法妄行,“国法俱在,凡事必依所犯之法治罪”。如此一来,顺理成章地将中央王朝的律法施行于喀尔喀蒙古各部。
五月初四,在一片辽阔的草原上,八旗劲旅排列齐整地等待检阅。张诚在日记中详细记载道:“皇帝身着戎装,头戴镶有貂皮的头盔,佩带跨刀和弓箭,由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陪同,在内务府官员和全副武装的侍卫簇拥下,乘马检阅军队。”喀尔喀蒙古在感谢“圣主深仁”之余,更通过这次“大阅”感受到了清军的强大和威严,以及清廷歼灭噶尔丹的决心。
五月初五,为安抚百姓,康熙帝亲巡喀尔喀蒙古营地,并颁赐银币和牛羊。在场的王公贵族一同向皇帝请求“愿建寺以彰盛典”,康熙帝欣然应允,并决定在会盟之地敕建寺庙。于是,便有了留存至今的汇宗寺。
康熙帝在多伦休整一天后,于五月初七起程回京。临行前,他单独召见哲布尊丹巴活佛,一再叮嘱他要保持部族内部亲王间的和睦,并将御用的帐幕和用品赏赐给他。启程时,喀尔喀蒙古的王公贵族列队跪送皇帝的车驾南旋,康熙帝与他们话别。
为期六天的多伦会盟,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康熙帝为团结蒙古各部,最大限度孤立噶尔丹势力、抵御沙俄,通过宴会、封爵、召见、赏赐、抚恤贫困、尊其信仰建寺等,施恩于喀尔喀蒙古。加之大阅军队,刚柔相济,推行清朝中央政府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完成了对喀尔喀蒙古行政体制的全面改革,重建和巩固了统治秩序。
回京后,康熙帝精辟概括了多伦会盟的意义:“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从此,喀尔喀蒙古内部日渐稳定,成为中央王朝拱卫北疆的重要力量。
江汉朝宗 兴寺统续
作为多伦会盟的延续,康熙帝应众蒙古王公所请,“即地建庙,以彰盛典”,在会盟地启动了建庙工程。最初的工程建设由清廷拨付银两,仿照紫禁城中和殿风格,由哲布尊丹巴活佛主持修建。他边建寺边演经说法,还组织喀尔喀各旗王公到木兰围场参加康熙帝的围猎活动。
1696年,康熙帝亲率三路大军横绝大漠,一举击溃噶尔丹主力,收复漠北。次年,暂居漠南的哲布尊丹巴活佛及喀尔喀部众随即返回漠北故里,康熙帝派遣青海郭隆寺法台章嘉呼图克图到长城沿线弘法,并主持多伦诺尔庙(即汇宗寺)的后续工程建设。
1700年,汇宗寺主体工程完工,内务府和工部奏请康熙帝:待木料干燥一年再进行油饰彩绘,得到准许。第二年,康熙帝派人前往多伦诺尔督工,七月时寺庙的三尊大佛像落成开光,他更亲临庙宇拈香礼佛。康熙帝还下达谕旨,由蒙古各旗派喇嘛住庙。对此,《御书汇宗寺碑文》中有详细记载:“朕为之立庙一区,令各部落居一僧以住持。朕或间岁一巡,诸部长于此会同述职焉。”
1705年,康熙帝第三次亲临多伦诺尔,巡视寺庙,查访各旗喇嘛住庙情况。蒙古各旗王公则在此向皇帝奉献“九白之供”,向清廷“述职”。康熙帝极为高兴,让章嘉呼图克图久居多伦诺尔庙。而后,康熙帝还曾于1713年再到多伦诺尔巡视,看到寺庙建设得庄严宏丽,各旗喇嘛专心诵经礼佛,多伦城“居民鳞比,屋庐望接,俨然一大都会”,欣然给多伦诺尔庙命名“汇宗寺”。
“诸蒙古恪守侯度,奔走来同,犹江汉朝宗于海,其亦有宗之义也。”《御书汇宗寺碑文》中的“江汉朝宗于海”一语出自《尚书·禹贡》,意为江河不息、奔流入海,喻指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此后,由清廷信任的历代章嘉呼图克图坐镇汇宗寺,掌管京师、五台山、盛京和漠南蒙古的藏传佛教事务,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产生了深远影响。
旅蒙行商 经济交融
多伦会盟时,蒙古各部首领一致向康熙帝请求放宽中原与北方草原贸易往来的限制。他们认为,一年一次派遣贡使商队长途跋涉前来交易,远远不能满足草原民众对茶叶等生活日用品的需要。不久,清廷便指派京城的鼎恒生、庆德正、聚长城、大利等8家商号到多伦诺尔设立铺面做生意。
初到多伦诺尔的这8家商号受御旨而来,由理藩院封给官职,赐予顶戴,发给“龙票”。一般商人则由张家口厅、多伦诺尔厅、归化城厅等地的衙门呈报理藩院,领取“部票”后方可互市经商。部票上有商人之姓名、货物及所往之地、起程之期,黏合院票后发给。
随着多伦城的日渐繁荣,当地老百姓对中原生活日用品的需求迅速增加。而由于清廷放宽贸易限制,各地商人纷纷拥入多伦,在草原上从事长途贩运,积极开展旅蒙贸易。乾隆年间,多伦城仅官府注册的固定商号就超过4000户。多伦旅蒙行商的足迹东到海拉尔,北到库伦、恰克图,西到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用牛车和骆驼队拓展了跨越长城两边、大漠南北的“草原丝绸之路”、“茶叶之路”。
当时有诗云:“黄云匝地遮沙漠,衰草连岗走骆驼。车辙纷腾市井嚣,百年休养得今朝。”旅蒙行商的勤劳,使广大游牧民能够及时买到各地出产的茶叶、粮食、丝缎、布帛、杂货等,享受“饮中原美酒,用曲沃生烟,品江南名茶”的生活。与此同时,长期稳定的商贸往来,有力增强了中原与草原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交流、相互了解,促进了以多伦城为代表的北疆城镇的繁荣发展。
多伦会盟,在北疆草原铺展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沉底色。如今,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万里茶道”申遗重要节点的多伦县,因其厚重历史、多彩文化、优美环境吸引着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