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轰然破裂,股市腰斩,153家银行接连倒闭,就业岗位缩减60%,上百万大学生挤破头考公却遇年年缩编,经济陷入长达30年的“寒冬”。可就在这百业凋零的日子里,有10个行业不仅没倒下,反而逆势扩张、赚得盆满钵满。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轰然破裂,股市腰斩,153家银行接连倒闭,就业岗位缩减60%,上百万大学生挤破头考公却遇年年缩编,经济陷入长达30年的“寒冬”。可就在这百业凋零的日子里,有10个行业不仅没倒下,反而逆势扩张、赚得盆满钵满。
经济寒冬从来不是“全行业冰封”,而是“结构性洗牌”。日本用30年验证的这些“抗周期行业”,藏着无论经济好坏都能稳赚的底层逻辑。看懂这10个行业,哪怕遇到经济波动,也能找到稳赚的方向。
1. 平价零售业:优衣库们的“低价逆袭”
经济越差,人们越捂紧钱包,但“刚需消费”不会消失,只会转向“性价比”。90年代的日本,奢侈品遇冷,百元店和平价服装品牌却迎来爆发。
- 亮眼表现:优衣库在1991-2000年间,门店从100家扩至500家,销售额暴涨6倍;大创百元店1995-2005年门店翻10倍,把100日元的刚需用品卖成了国民消费 。
- 底层逻辑:不做“最便宜”,只做“价格与品质的平衡点”。优衣库的基础款耐穿不过时,大创的日用品好用不贵,精准踩中“消费降级不降级生活品质”的需求。
2. 便利店行业:24小时的“生存刚需站”
老龄化、少子化加上女性职业化,让日本人越来越依赖“即时便利服务”,即便经济低迷,便利店也成了离不开的生活支点。
- 亮眼表现:日本便利店销售额从1990年的3万亿日元飙升至2010年的8万亿日元,7-11门店从4000家疯长到2.1万家,饭团、便当等即食食品占比从20%升至30%以上,成了“家庭厨房替代品”。
- 底层逻辑:不止卖商品,更卖“时间价值”。缴话费、取快递、买热餐,一站式解决生活琐事,这种“不可替代性”让它穿越周期。
3. 二手经济:中古店的“性价比狂欢”
没钱买新品,又想过得体面,二手交易成了最优解。日本萧条期,中古店遍地开花,从书籍到奢侈品,都能找到“半价好货”。
- 亮眼表现:二手书店BOOKOFF从卖旧书起家,后来拓展到奢侈品,95新的LV包只卖专柜1/5价;二手电商Mercari如今年交易规模达4万亿日元,成了国民平台 。
- 底层逻辑:“闲置变现金”的卖家需求,“低价享品质”的买家需求,双向契合经济下行期的消费心理,形成良性循环。
4. 银发经济:养老产业的“刚需爆发”
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1990年的12%飙升至2020年的28%,老龄化催生的刚需,成了最稳的“赚钱赛道”。
- 亮眼表现:殡葬业市场规模从1万亿日元翻倍至2万亿日元,年增3%远超GDP;居家护理巨头日医学馆营收破1.2万亿日元,介护资格证持有者月薪达30万日元 。成人纸尿裤销量暴涨,尤妮佳靠这款产品拿下全球市占率第一。
- 底层逻辑:“生老病死”是永远的刚需,经济再差,老人的护理、医疗、身后事需求也不会缩减,反而随老龄化加剧持续增长。
5. 宠物经济:“毛孩子”的“消费升级”
经济低迷期,日本人不愿结婚生娃,却把宠物当“家人”,宠物消费成了“情感刚需”。
- 亮眼表现:2005年日本宠物数量首次超过婴幼儿,2023年猫狗数量比18岁以下青少年多30%;单只宠物年均支出从5万日元涨至22万日元,美容、保险、日托等服务遍地开花 。
- 底层逻辑:“情感慰藉”不随经济波动。养不起娃但养得起宠物,这种“低成本陪伴”需求,让宠物经济成了抗周期黑马。
6. 健康食品业:酸奶、无糖茶的“养生热潮”
经济压力大,人们更怕生病,“预防式健康消费”悄然崛起,功能性食品成了新宠。
- 亮眼表现:90年代日本无糖饮料兴起,三得利茶饮占据35%市场;酸奶企业推出“防感冒、减脂肪”的功能性产品,养乐多靠“整肠”概念长盛不衰;FANCL的纳豆激酶保健品年销超200亿日元 。
- 底层逻辑:“花小钱保健康”比“花大钱治病”更划算,这种“预防思维”让健康食品成了经济下行期的“理性消费选择”。
7. 娱乐产业:二次元的“精神避风港”
经济越差,人们越需要“低成本快乐”来解压,动漫、游戏等“造梦行业”迎来黄金期。
- 亮眼表现:日本动漫占全球60%市场份额,《海贼王》等IP带动15%游客专程赴日;任天堂Switch全球销量超1.3亿台,索尼PS累计销量破5.8亿台,成了年轻人逃避现实压力的“虚拟乐园” 。
- 底层逻辑:一杯奶茶钱能看动漫,几百块能玩一年游戏,这种“低投入高情绪价值”的消费,在萧条期需求只会更旺。
8. 快餐行业:牛肉饭的“平价温饱”
下不起高端餐厅,又懒得做饭,快捷、便宜的快餐成了主流选择,日式快餐连锁趁机扩张。
- 亮眼表现:吉野家、食其家等牛肉饭品牌在90年代快速开店,“1000日元吃饱吃好”的模式备受青睐;快餐业态增速远超正餐和居酒屋,成了餐饮业的“抗周期主力”。
- 底层逻辑:“吃饱”是基础需求,经济低迷时,人们会压缩餐饮预算,但“快捷平价”的快餐刚好契合这种需求。
9. 人力资源服务:灵活用工的“市场缺口”
企业裁员潮下,不敢雇正式员工,“灵活用工”成了降本首选;失业者为求生计,也愿意做临时工,催生了人力资源行业的爆发。
- 亮眼表现:日本非正式员工占比从1990年的20%升至2020年的40%,人力资源巨头Recruit Holdings靠中介、培训业务快速崛起,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
- 底层逻辑:企业“降本”需求与个人“求生”需求对接,这种“双向匹配”在经济波动期需求更迫切,成了稳赚的“中间生意”。
10. 精密制造业:半导体材料的“技术垄断”
放弃低端制造,转向高附加值领域,日本在半导体关键材料等领域建立“技术壁垒”,靠不可替代性稳赚全球钱。
- 亮眼表现:全球半导体19种关键材料中,日本垄断14种,信越化学的硅晶圆、东京应化的光刻胶市占率超50%,常年维持高利润;工业机器人巨头发那科股价23年涨超17倍 。
- 底层逻辑:技术壁垒是“抗周期神器”。无论经济好坏,全球产业都离不开这些关键材料,“垄断性供给”让它旱涝保收。
最后想说:
日本30年萧条期的10个赚钱行业,藏着3条永远不变的“搞钱规律”:刚需为王(银发、快餐、便利店)、情绪值钱(宠物、娱乐、健康)、壁垒制胜(二手、精密制造、人力资源)。
经济寒冬从来不是“没机会”,而是“机会换了赛道”。当年的优衣库、7-11,都是在萧条期抓住需求才成为巨头。现在再看这些行业,其实很多逻辑已经在我们身边重现——二手平台崛起、宠物消费暴涨、平价零售受宠。
你觉得当下哪些行业符合这些“抗周期逻辑”?或者你身边有靠类似赛道赚钱的例子?评论区聊聊,咱们一起从历史里找答案,在波动中稳赚钱~
来源:欣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