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战争结局逐渐明朗,正义即将战胜邪恶,破碎的世界格局亟待重构,全球利益瓜分近在咫尺,真正的博弈才悄然开场。此后的较量,无关正义与邪恶,也没有永恒的盟友。必要时,敌人能成为棋子或筹码,昔日伙伴也可能沦为劲敌。
当战争结局逐渐明朗,正义即将战胜邪恶,破碎的世界格局亟待重构,全球利益瓜分近在咫尺,真正的博弈才悄然开场。此后的较量,无关正义与邪恶,也没有永恒的盟友。必要时,敌人能成为棋子或筹码,昔日伙伴也可能沦为劲敌。
回溯世界历史,被称为世界大战的战争仅有两次,且两次大战紧密相连。二战实际上是一战的延续,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世界对资源、市场和殖民地的激烈争夺。只是谁都没料到,德意日法西斯竟如此毫无底线,背信弃义成了常态,还恬不知耻地宣扬丛林法则。军国主义势力妄图以武力瓜分世界,德日凭借欺骗、偷袭等手段,短短几年就搅得全球大乱,却忘了实力才是硬道理。要是人类真信奉拳头即真理,如今世界恐怕早就只剩单一民族的国家了。希特勒幻想用高贵的日耳曼血统奴役全人类,却在第聂伯河会战中,野心被彻底击碎,第三帝国的覆灭也由此进入倒计时。
按常理,消灭大反派后,出力最多的苏联理应主导战后秩序,甚至有望成为新的霸主。但现实远没这么简单。早在1943年7月库尔斯克会战期间,罗斯福就联系斯大林商谈反法西斯合作;8月7日,丘吉尔也致电斯大林,目的一致。不过,这只老狐狸原本想等苏德拼个两败俱伤再出手,没想到德军败得太快,只能仓促跟进。
斯大林心里明白,英美表面高举反法西斯大旗,实则在暗中拉帮结派。既然如此,那就干脆摊开谈。于是,他把原定的两国会议改成了三国会议。可三位领袖首次碰面,就卡在了选址难题上,毕竟当时他们都是一国元首,安全至关重要。丘吉尔力荐英伦小岛,罗斯福提议阿拉斯加,斯大林则属意伏尔加河下游。他们防备的不是希特勒,而是彼此之间的不信任。
转机出现在第聂伯河会战前夕。罗斯福担心德国垮得太快,便联合丘吉尔把地点定在了北非,并通知斯大林11月15日到12月15日会面。斯大林同意了这个时段,但坚持选在伊朗,还要求三国在当地均有代表处。两天后丘吉尔答应了,可罗斯福却犯了难,德黑兰的美国使馆太过简陋,而苏联使馆却在市中心。谨慎的他甚至提议用地中海的美国军舰当会场,没想到这种推诿反而像是"请君入瓮"。10月底罗斯福再次提出改址,斯大林只回复:"除德黑兰外,其他地点我就只派代表了,省得日后被扣上'不穿西装''忘恩负义'的帽子,到时候找谁说理去?"罗斯福无奈,只能妥协。
德黑兰会面的消息传到柏林,希特勒慌了神:"这三人聚在一起针对我,绝不能让他们顺顺当当见面!"他把特种部队头目奥托·斯科尔兹内叫来,半开玩笑地问:"玩过《刺客信条》吗?会不会用阿珂、兰陵王?"斯科尔兹内拍着胸脯说:"金牌打野,场均二十杀!"希特勒很高兴:"去德黑兰,干掉三巨头!"斯科尔兹内苦笑着说:"元首,您不如叫我'奔波儿灞',这比杀孙悟空还难。"虽然知道成功率渺茫,但他还是派了6名间谍空降到德黑兰郊区,结果刚落地就被苏联特工逮个正着,抓捕过程十分顺利。斯科尔兹内得知后,直接放弃了行动。
值得玩味的是,德黑兰会议原本计划邀请中国参会,也就是四巨头会议。中国作为东方主战场,以绝对劣势拖住了日军主力。要是没有中国的牵制,太平洋战争美国不可能如此顺利;要是没有中国的抵抗,日德或许早就联手横扫欧亚了。对美国来说,带中国参会能增加制衡苏联的筹码。但英国因为中英领土争端,还自恃"日不落帝国",虽然已经衰落,却依然瞧不起中国,态度冷淡。而苏联方面,蒋介石在日记里痛斥:"苏联比日本更可恨,和德国都承认伪满,签《苏日中立条约》还停止援助,还瓜分中国领土,践踏主权!"要是和斯大林同席,他恐怕当场就会发作。四人会议里三方对立,罗斯福只好先约丘吉尔、蒋介石在开罗会商,再一起前往德黑兰。
有些人可能觉得罗斯福还算公道,觉得他即便借着中英来制衡苏联,好歹也为中国争取了些利益。可现实远比这残酷得多。罗斯福曾向儿子坦言,他忧心中国会崩溃,蒋介石或许会投敌,一旦如此,日本就可能集结千万兵力占领澳洲和印度,进而与德国在中东会师。从开罗会议到德黑兰会议期间,中美原本商定开辟缅甸战场的协定被推翻,这活生生就是"弱国无外交"的真实写照。积贫积弱的中国,还有那一味妥协的蒋政府,在列强面前,连国家主权都成了盟友之间利益交换的筹码。想想看,抗战时期蒋政府一味退让,可抗美援朝之后,美苏却争着拉拢中国,这前后的反差实在太大了。
时间回到1943年11月28日的德黑兰。会议前一小时,斯大林穿着元帅制服前去拜访罗斯福。因小儿麻痹只能坐轮椅的罗斯福,身着蓝西服热情接待。网上流传的质问不穿西装,其实不过是调侃罢了。
下午4点,会议正式拉开帷幕。罗斯福致辞时说,美英苏首次像一家人一样相聚,大家的共同目标就是打赢这场战争;丘吉尔则盛赞此刻人类力量前所未有的汇聚,仿佛幸福命运已然掌握在手中;斯大林也强调美英苏之间的友谊十分关键。之后,丘吉尔代表英王向斯大林赠送了一把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宝剑,斯大林亲吻剑鞘后,将宝剑交给仪仗队,当时的氛围显得格外祥和。
然而,祥和的气氛转瞬即逝,争吵瞬间爆发。丘吉尔直接切入主题:"应该从地中海进攻意大利,接着进入巴尔干地区,以此开辟第二战场。"他这点心思谁都明白,巴尔干可是欧洲有名的火药桶,控制了这里,就能阻断苏联染指奥匈和罗马尼亚,英美也就能变相瓜分旧有的势力范围。斯大林当场反驳,指出地中海根本没有德军主力,而且距离德国心脏地带太远,这不是想坐享其成吗?还不如老老实实地在西线开辟战场!丘吉尔仍不死心,又提议同时开辟法国和巴尔干战场。罗斯福听了哭笑不得,心想希特勒都快不行了,把兵力调到地中海得花好几个月,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于是他坚持尽快在法国登陆,直接攻打德国,之后再对付日本。
斯大林心里的算盘打得也很精:盟军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后,苏军就能和盟军两面夹击德国,减轻自身压力后就可以挥师中欧。等欧洲战场结束,百万苏军便能打着反法西斯的旗号,接收中国华北、朝鲜以及日本本土。苏联当时兵强马壮,要说划分势力范围,谁都不是对手,更何况还打着正义的旗号呢。其实这场会议本质上就是美、英、苏三国在瓜分世界。美国也在谋划开辟缅甸战场,或者从台湾登陆,企图在东亚布局。
一番激烈争吵后,罗斯福最终妥协,同意在西线开辟战场;苏联也承诺欧洲战争结束后,会协助美国围困日本,这正合斯大林心意。战略确定之后,罗斯福提议建立一个"维护和平的国际组织"(也就是后来的联合国),各方只是交换了一些意见,并没有当场落实;对于德国战后该如何处理,大家也只是表达了一些想法,留待日后再讨论;而波兰的地位问题成了重点,会议承诺战后要建立一个独立且强大的波兰,并对边界进行了初步调整。从历史发展来看,波兰局势稳定与否,对欧洲秩序至关重要。欧洲局势是否动荡,关键看德国;而德国能否稳定,又和波兰息息相关,一旦波兰局势混乱,整个欧洲都会陷入危机。
这场在战争即将结束时召开的三巨头会议,不仅是反法西斯同盟之间的战略协调,更是大国之间激烈博弈的一个缩影。正义终究会取得胜利,可胜利之后的世界格局,从来都是由各国的实力和相互之间的算计来书写的!
来源:麻辣涂二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