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上学!”从焦虑到逆袭成“黑马”,老师:关键在这3步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5 07:00 1

摘要:“我不想上初中!”——开学前一周,13岁的小宇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任凭父母如何劝说都不肯出门。

“我不想上初中!”——开学前一周,13岁的小宇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任凭父母如何劝说都不肯出门。

这个在小学时成绩中等、性格内向的男孩,面对即将到来的初中生活,充满了恐惧与抗拒。父母带着他走进了「学习治疗工作室」,谁也没想到,一个月后,小宇竟成了班级里进步最快的“黑马”。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他的故事。

初来乍到,他以沉默对抗

“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去了新学校也交不到朋友……”

初见小宇时,他低着头坐在沙发上,手指紧紧攥着衣角,全程一言不发。妈妈在一旁焦急地说:“小学成绩还行,但一想到要上初中,就说‘学不会’‘老师会不喜欢我’,最近连作业都不写了!”

看出了妈妈的焦虑,工作室的老师没有直接追问小宇学习的问题,而是递给他一张画纸和彩笔“我们先不聊学习,画一画你想象中的初中生活,好吗?”

半小时后,小宇的画纸上出现了一个孤零零的小人,周围是密密麻麻的黑色线条,旁边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他们都不理我”“老师看不到我”。

张老师温和地问: “这个小人是你吗?为什么周围都是黑色的呀?”
小宇终于小声开口: “我怕新同学觉得我内向,不跟我玩……而且初中科目那么多,我肯定跟不上,老师只会关注成绩好的学生。”

据小宇妈妈说,他一直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就是性格有点内向,虽然不怎么会主动交朋友,但因为小学时成绩还不错,周围也围绕了几个小伙伴。这次初中上了一个离家较远的学校,朋友们也都不在一起了,小宇经常嘟囔着要转学。

通过沟通和心理测评,张老师发现小宇的问题并非“学不会”,而是典型的 「适应性障碍+价值决策偏差」

环境适应困难:从小升初的“熟悉环境”进入“陌生环境”,社交焦虑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

学习价值感缺失:认为“学习=被评价”“成绩不好=不被喜欢”,将“学习”与“自我否定”绑定;

知识漏洞隐藏:数学的“代数基础”和语文的“阅读理解逻辑”存在薄弱点,但因逃避心理被掩盖。

对症下药

3招从“不想学”到“我能行”

01

破解“社交焦虑”,重建「安全感」

“原来‘被看见’不需要‘成绩好’”

老师向小宇提了一个问题:“你觉得老师会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小宇:“成绩好,听话的。”

张老师: “其实老师每天最关注的是‘谁需要帮助’。你试着观察,班上是不是有同学举手问问题时,老师都会耐心回答?”

张老师联系了小宇的初中班主任,建议开学第一周让小宇担任“小组长”,负责收发作业——这个小小的“责任”,让他感受到“被需要”,也自然地和同学产生了交集。

02

填补“知识漏洞”,搭建「学习脚手架」

“原来我不是‘学不会’,只是‘没找到方法’”

针对小宇的数学薄弱点,张老师没有让他盲目刷题,而是用 「可视化工具」 帮他梳理知识:

用 “思维导图” 画出“方程与等式”的逻辑关系,用不同颜色标注“已知条件”和“隐藏条件”;

设计 “闯关游戏”:将习题分为“青铜-白银-黄金”三级,每解开一题就贴一颗星星,攒够星星兑换喜欢的科普书。

一次练习中,小宇卡在了一道应用题上,烦躁地把笔扔在桌上:“我就说我不行!”

老师拿起题目,运用学习治疗中的“二次解题程序”帮小宇梳理了整道题的逻辑,遇到卡点的时候也会引导小宇思考,他在解出题的那一刻开心地说:“以后我再也不怕难题了!”

语文方面,张老师则用“故事接龙”训练他的阅读理解逻辑:

让小宇先读一段故事开头,然后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再对比原文分析“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逐步建立“文本逻辑链”。

03

重塑“价值决策”,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学习不是为了‘被表扬’,而是为了‘我能做到’”

张老师给小宇布置了一个 「成功日记」 任务:每天写下3件“今天我做到了的小事”,无论大小。

第一天,小宇只写了一句:“主动和同桌说了一句话。”

第三天,他写道:“数学闯关到白银级,老师夸我步骤写得清楚!”

一周后,他兴奋地告诉老师:“我发现,就算成绩不是第一,只要认真做了,老师和同学都会认可我!”

张老师趁机引导: “你觉得学习的‘价值’是什么?”


小宇思考后说: “以前觉得是‘让爸妈开心’,现在觉得是‘我能学会新东西,这种感觉很棒!’”

一个月后的“逆袭”:

从“班级倒数”到“进步之星”

“我现在觉得,初中也没那么可怕!”

开学一个月后,小宇的妈妈带着他再次来到工作室,这次小宇脸上带着笑容,主动分享:


“我交到了两个好朋友,我们一起讨论数学题!上周月考,数学从62分提到了85分,语文阅读理解也没再丢过分,老师还在班上表扬我‘进步很大’!”

班主任在电话中说:“小宇现在上课会主动举手了,昨天还帮同学讲题呢!完全看不出刚开学时那个‘躲在角落的孩子’的影子。”


小宇的转变印证了学习治疗的核心—— “学习问题的本质是‘系统问题’,既要补知识漏洞,更要修心理认知。当孩子相信‘我能行’,并掌握科学方法时,进步只是水到渠成的事。”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不爱学习”是“懒”或“笨”,却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心理障碍、方法缺失或价值偏差。学习治疗不是“速效药”,而是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认知重塑+方法训练,帮助孩子从“被动应付”到“主动成长”。

如果你的孩子也面临类似问题,请记住:


没有天生“不爱学”的孩子,只有没被理解的“困境”。给孩子一个机会,用科学的方法点亮他们的学习信心,或许下一个“逆袭”的故事,就会发生在你家!

来源:学习治疗创始人宋少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