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沛恩遭围剿?娇兰爆了才出声的前公司太难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14 23:02 2

摘要:李沛恩官宣娇兰商务没两天,前公司禾马娱乐突然跳出来“发声”,字里行间全是舆论施压的意味。网友一眼看穿猫腻:去年6月人家解约时不见踪影,如今他终于熬出头,倒成了“违约方”?这哪是维权,分明是坐地起价的生意。

李沛恩官宣娇兰商务没两天,前公司禾马娱乐突然跳出来“发声”,字里行间全是舆论施压的意味。网友一眼看穿猫腻:去年6月人家解约时不见踪影,如今他终于熬出头,倒成了“违约方”?这哪是维权,分明是坐地起价的生意。

先把时间线理清楚,别被带偏节奏。2024年6月19日,李沛恩公开说和禾马娱乐结束合作,转天公司就发声明,说他“单方面解约涉嫌违约”,之后官司一路打到二审,至今没出结果。这大半年里,前公司没再发过一句声,直到2025年10月李沛恩拿下娇兰商务,对方才突然“活跃”起来,算盘打得全网都听见了。

更讽刺的是前公司的“沉默双标”。李沛恩在禾马那几年,过得有多憋屈?知情人爆料,他一年的收入还不如新公司保洁赚得多,连全公司聚餐的钱都比不上。这可不是个案,圈内太多小公司就靠“撒网捞鱼”活着——签一百个新人,不花资源培养,耗到对方主动解约,每人至少赚五十万解约费。李沛恩显然没甘心被耗,主动解约反倒成了“错”?

前公司敢这么横,无非是吃准了经纪合同的“陷阱”。这类合同里藏着不少坑:要么是动辄千万的天价违约金,要么是长达十年的“卖身期”,还会约定仲裁管辖,想上诉都没门路。就像之前有大学生主播解约,公司张口要30万,结果法院查下来,实际投入连零头都不够,最终只判了3000块。禾马娱乐现在拿“违约”说事儿,大概率是算准了普通人不懂合同猫腻,想靠舆论逼他掏钱。

李沛恩的遭遇,戳破了内娱最脏的潜规则。太多新人刚入行没经验,被公司用“成名梦”忽悠着签“不平等条约”:全约授权、分成离谱,承诺的资源全是口头画饼,真要写进合同就支支吾吾。有圈内人爆过,有的艺人想解约,公司把培训费、包装费全算上,800万能硬生生炒到1个亿,逼得人只能续约认命。李沛恩敢挣脱,说白了是不愿当“被耗死的炮灰”。

最可笑的是前公司的“时机选择”。娇兰这种级别的商务,是艺人硬实力的证明,也意味着李沛恩有了“变现能力”。这时候跳出来施压,无非是想趁他热度正高“敲一笔”——要是李沛恩还没起色,恐怕对方连声明都懒得发。这种“拜高踩低”的嘴脸,比合同陷阱更难看。

网友喊着“冲商务”,其实是在反抗这种畸形生态。大家不是盲目护短,是看透了小艺人的无奈:没名气时被公司当空气,熬出头就被当“摇钱树”,连央视都曝光过,很多公司的高额违约金根本不合公平原则[__LINK_ICON]。李沛恩的二审还在等结果,但前公司这波操作,已经把自己的吃相暴露无遗。

说到底,这事儿早不是李沛恩和前公司的私事。它撕开了内娱新人的生存困境:多少人被“成名诱饵”套牢,多少公司靠“解约赚钱”活着。禾马娱乐要是真占理,何必等娇兰官宣才出声?

李沛恩的娇兰商务卖得好,不光是粉丝支持,更是观众用脚投票——比起只会压榨新人的公司,大家更愿意给敢拼敢闯的艺人机会。前公司与其在舆论场蹦跶,不如想想:为什么自己手里没一个能打的艺人?毕竟,能困住新人的从来不是合同,而是公司只想“吸血”不想培养的私心。

来源:月下从容吟诗的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