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4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东丽区专场。东丽区委书记贾堤,东丽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朱德勇,东丽区发改委主任吴晓春,东丽区政务服务办主任汤海燕,东丽区商务局局长于莉丽出席,介绍东丽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
10月14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东丽区专场。东丽区委书记贾堤,东丽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朱德勇,东丽区发改委主任吴晓春,东丽区政务服务办主任汤海燕,东丽区商务局局长于莉丽出席,介绍东丽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答记者问
东丽区坚持生态优先 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实现减污 降碳 扩绿 增长协同推进
人民日报:请问在 “十四五”规划实施中,东丽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哪些新进展新成效?
贾堤:我们深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实施“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坚持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实现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推进,让生态优先、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成为东丽高质量发展最为鲜明的底色。
就拿群众感受最直观的蓝天保卫战来说,东丽区是全市较早推进工业化的区之一,全市4家大型钢铁企业有2家在东丽,我们还有3座电厂,治理大气污染面临很大挑战。我们注重综合施策,运用系统的观念治理大气污染。在产业结构上,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助推钢铁等重点行业生态化改造、绿色化发展,严控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建成了1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20家市级绿色工厂、1家国家级绿色园区。在能源利用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特别是,投入运营全国首个垃圾焚烧电厂余热利用居民供热项目,覆盖供热面积500万平方米、居民4万余户,每个采暖季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等污染物近13吨,全区清洁能源供热覆盖率已经达到100%。在生态碳汇上,基本建成了14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新增植树造林1.92万亩,同时还种植了3500亩果树,生态立体养殖5000亩稻蟹、稻渔,一级管控区的蓝绿占比达到86.6%,全区的森林覆盖率接近15%。经过不懈的努力,目前,东丽区的PM2.5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同期降低了26%,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8.4%,增加了9个百分点。这只是东丽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例子,我们在水环境治理、土壤污染整治、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不错成效。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举措,不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力争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天津作出东丽贡献。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双向发力
经济日报:在 “十四五”期间,东丽区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哪些特色、亮点?
吴晓春:“十四五”以来,东丽区委、区政府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引进新兴产业上双向发力,也顺利实现了预期目标。
一方面,通过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来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为引领,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近三年来培育推动“智改数转”项目85个。特别是聚焦企业资金需求,精准发力,着力破解企业转型发展难题。中央“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以来,累计为中美史克、金桥焊材等33个项目争取国债资金12.4亿元,获批项目数量居全市前列,有效撬动企业在智能化改造、节能降碳等方面投资近百亿,形成“政策—资金—项目”的良性循环,使老企业焕发新动能。天钢、钢管公司等12家企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平高智能电气、置信电气获评全国卓越级智能工厂,为推动区内企业转型升级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另一方面,通过招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培育新质生产力。“十四五”以来,我们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聚焦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深化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水平机构合作,精准承接北京新质生产力资源,引进优质项目122个,协议投资额超400亿元。依托垠坤产业园、英诺美迪国际医疗器械产业园等一批高质量创新载体,引进了爱思达航空科技等一批新质生产力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分别达608家、776家。特别是成立天开东丽园以来,我区成立相应机构同时设立东丽天开引导基金,依托民航大学和航大科技园,先后成功引育东腾科技、世亚低空等科技型企业超过200家,落地国科环宇研发中心等一批重点支撑项目,为“十五五”期间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聚焦“提速、优服、增效”三维度 推出三方面创新性改革举措 用“服务温度”提升企业“成长热度”
中新社:东丽区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方面,推出了哪些创新性改革举措?
汤海燕:“十四五”期间,东丽区始终坚持从企业视角出发,以市场主体需求为主导,聚焦“提速、优服、增效”三个维度为企业发展赋能。五年来,新增市场主体2.73万家,同比增长32%,企业满意度连续三年达到了98%以上。东丽区围绕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主要推出了三个方面的改革举措。
一是聚焦政务提速促准入。
从“排队办”走向“即时办”。通过划分事项繁易程度,为经营期限备案、换发营业执照等简单业务设置了“简事即办”窗口,进行提级办理,将平均办理时间缩减到一小时以内。
从“多环节”走向“一专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创新推出了20个区级一件事场景,办事效率提升了50%以上。以开办游泳馆为例,原来需要跑4个部门办4个证照,现在只需在一个窗口填写一套表格即可实现四证同取。
二是聚焦优化服务提质效。
从“企业找我”变为“我找企业”。成立了以区领导担任召集人的服务重点企业工作专班,用好撮合对接、帮办代办等机制为企业解决问题、对接资源、拓展市场。我区建设的全市首个“宜商驿站”,获评了中国开发区营商环境百佳案例。
从“主动服务”变为“增值服务”。打造“丽企办”特色品牌,推出了AI智能填报、环评打捆审批、企业跨域办电、公益法律服务等一系列举措,真正做到了企业的需求在哪里,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里。
三是聚焦监管增效利长远。
从“事后整改”转为“事前引导”。创新推行合规引导告知举措,推出了1个通用告知和覆盖建筑业、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等65个行业的专项告知提示,发挥行业监管部门、商协会力量,让企业牢固树立合规经营意识,有效预防可能出现的违法违规行为。
从“各自巡查”转为“综合检查”。积极推行“多查合一”联动机制,市场监管局、文旅体局等行政执法部门围绕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检测情况、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检查共47个领域171个事项制定联合抽查事项清单,真正实现了“进一次门、查多项事”。
展望“十五五”,我们将持续聚焦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坚持“以改革增动力,以创新激活力”理念,用“服务温度”提升企业的“成长热度”。
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 构建“大消费”格局 持续释放消费活力
天津广播:在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过程中,东丽区在丰富居民商业消费配套服务、提升商文旅融合发展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于莉丽:“十四五”期间,东丽区不断完善商业配套、丰富消费场景,着力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构建“大消费”格局,持续释放消费活力,提振消费信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全区人均消费支出、接待游客人次、消费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增长。
一方面,提升城市商业效能,创造高品质生活。高标准推动商圈建设,引进首店及升级类消费品牌百余家,打造航空航天、汽车文化、创意设计等多个特色主题消费场景。高质量打造便民生活圈,实施城市更新项目,引导银发、童趣、活力等便民商业资源下沉社区。多维度带动线上线下融合,京东线上以旧换新平台推动更多绿色、智能产品进入居民生活,玉湖冷链(天津)交易中心将进一步增强农产品集散和区域辐射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区新建万达广场、万科里、金隅商业综合体等商业设施50余万平方米,盘活闲置载体20余万平方米,打造“夜东丽”地标性集聚区10余处,不断合理商业布局,完善业态功能,促进服务提质,商居和谐。
另一方面,打造商文旅新地标,激发城市活力。开发“一湖欢乐一谷奇、一花惊艳一泉馨”系列城市IP,东丽湖风景区、欢乐谷、东信花卉、观湖城堡温泉度假区已成为京津冀周末休闲旅游目的地。成立全市首个农商文旅体产业联盟,深入挖掘东丽湖生态优势,深化产业跨界融合,东丽湖半程马拉松、欢乐谷梦幻烟花秀、在湖边露营地已成为东丽特色活动,联动乡村旅游、非遗文化、水上运动等全域资源,推出活力运动、欢乐亲子、康养休闲等精品线路8条。上演天津首个湖岸实景演出《今夕东丽湖》,承办CBA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打造“一带一翼,一林一岛”设计公园,演艺经济、赛事经济、创意经济逐步升温。东丽已成为绿色生态引领、特色消费带动、IP联动开发、多元产业融合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重要承载地。
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 推进落实四方面有益探索 全力打造“东丽善治样板”
津云:刚才书记发布时提到 “亚楠调解室”,请问东丽区“十四五”期间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方面还有哪些创新做法?
朱德勇:“十四五”期间,东丽区立足区域实际,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实践,围绕加强党的领导、为民服务、安全维稳等方面做了以下有益探索,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落实。
我们坚持党建引领,探索居社融合新方案。针对城市化转型中还迁社区治理难题,创新实施还迁社区与集体经济组织联建共建,以党建共建、资源共享、要事共办、活动共联、管理共抓为抓手,构建居社融合共治体系。
我们坚持资源下沉,探索基层治理新机制。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建立“关键实事”攻坚机制,每年每个社区锁定1项民生难题,由街道党工委牵头,区级部门包联支持,动员社会力量协同推进,200余项可感可及的实事项目落地,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聚焦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在全区建成11个街道“五有”综治中心、109个社区“亚楠调解室”,完善“三所联动”“三室联建”机制,组织“三官一律”等政法力量下沉街道、社区,进一步畅通纠纷流转渠道,基层矛盾调处化解率达90%。
我们坚持实用管用,探索社区服务新方法。推动63个社区以“空间换服务”等形式引入养老托育、助餐休闲等第三方服务。统筹推动水电气暖网等794名行业专业人员进网入格,建立群众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以“暖心领航”系列行动为抓手,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在家门口实现家政、金融、教育、就业等一站式公益惠民服务。
我们坚持多方参与,探索自治共治新路径。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自治和社会参与机制,涌现出“海颂约吧”“说来听厅”等议事平台,进一步丰富协商形式,激发内生动力。比如,张贵庄街道詹滨西里社区以楼栋、凉亭、广场为流动议事阵地,成功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智慧车棚改造、停车收费规范管理等难题,获评“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下一步,东丽区将持续深化“六治工程”融合实践,把群众需求转化为治理实效,全力打造“东丽善治样板”,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