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卫星图上看见那几个圈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好好的‘为人民服务’,怎么就多了道疤?” 近日,“90后博主修复戈壁红色地标”的故事登上热搜,引发全网关注。10月14日下午,潮新闻记者联系到博主陆遥时,他正在哈密戈壁返回成都的路上。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晶
“从卫星图上看见那几个圈时,我心里咯噔一下——好好的‘为人民服务’,怎么就多了道疤?” 近日,“90后博主修复戈壁红色地标”的故事登上热搜,引发全网关注。10月14日下午,潮新闻记者联系到博主陆遥时,他正在哈密戈壁返回成都的路上。
这位1998年出生的小伙,是易车旗下天地工作室的一名员工。今年8月底,一次偶然的卫星地图浏览,让他与北纬42度、东经94度的那片戈壁结下不解之缘,也开启了这场跨越千里的“守护之旅”。
陆遥在哈密修复“为人民服务”地标。受访者供图
卫星图上的“意外发现”
规整五字丰碑与突兀圆圈
最初,是陆遥的领导偶然提起——作为新疆哈密人,他知道家乡戈壁上有几个人工大字,却不清楚具体来历与用途。“我抱着好奇去查卫星图,一下子就被震住了。”陆遥向记者回忆说,他翻遍了国内卫星地图资料,甚至把时间拉回最早的记录——1985年的卫星图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就已经稳稳地印在戈壁上,每个字看着都格外规整。
后来,他才慢慢摸清这五个字的来历——196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航空学校在哈密成立,茫茫戈壁缺少明显飞行地标,飞行员很容易迷失方向。那时候没有卫星定位,测量设备也简陋,教员和学员就用皮尺量、木棍画轮廓,靠“刮除黑石露出碱土”的办法,一锹一锹挖出来。每一笔都像条小马路,对应着机场的空域导航点,战机飞过时看到它,就知道“方向对了”。
可切换到最新卫星图,陆遥的心情一下子沉了下去:“人”和 “民”字中间,多了几个不规则的圆圈,好端端的地标像是被划了道口子。“卫星图一年才更新一次,2021年还有公开资料显示空军飞机飞过这几个大字,那时候还好好的,怎么就变成这样了?”这份疑惑与牵挂,让他下定决心奔赴戈壁一探究竟。
被破坏的“为人民服务”地标。长光卫星供图
7天跨越2200公里
陷车、大风都挡不住的戈壁行
8月27日,陆遥独自一人从成都的工作室出发,开车赶往哈密为团队先“打前阵”。2200多公里的路程远比想象中艰难。“路上遇到过大风,车门被吹得‘砰砰’响,车子也抛锚过几次,好在都慢慢解决了。”一路波折下来,原本计划的行程一再耽搁,前前后后走了7天才接近目的地。
9月3日这天,让陆遥印象格外深刻。白天在途经的酒店里,他特意在手机上看了阅兵仪式直播,屏幕里整齐的队伍、昂扬的士气,让他心里满是激动。“看着那些守护家国的身影,我更想起戈壁上的那几个大字,它们背后也是军人的坚守,就盼着能早点到现场看看。”
当天傍晚7点左右,陆遥终于抵达了哈密戈壁的目的地。可当他亲眼看到“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时,白天看阅兵的激动劲,瞬间被痛心取代。“卫星图上只是几个小圈圈,到了现场才看清,那是实实在在的‘伤疤’。” 他掏出皮尺仔细量了量,“长的一端有60米,短的也有30米,最深的地方差不多20厘米,是成年人一个手掌的宽度。”
陆遥和同事修复“为人民服务”地标。受访者供图
他还特意试着在戈壁上开了一段车,地表坚硬,正常行驶根本留不下痕迹,“这应该是有人故意漂移、转圈弄出来的,好好的地标变成这样,换谁看了能不难受……”陆遥直言,尤其是想到白天阅兵里军人的坚守,再对比眼前被破坏的大字,那种痛心更强烈了——“这不仅是戈壁上的痕迹,更是对一段英雄记忆的辜负。”
寻石20吨、前后运了27趟
这场“修复攻坚战”暖人心
“当时没想着要做多大的事,就是觉得不能让这道疤留在这儿。” 陆遥把现场视频发给工作室,领导和同事们都支持修复,并且还增派了四人一同前往哈密。9月14日,修复行动正式开始。
最难的是找石头。“戈壁上的黑石看着厚,其实就一层薄壳,破坏了就没法复原,我们得找和原地表颜色、大小差不多的黑石。” 他和同事几乎跑遍了哈密的最北边、最南边,问了好多矿业公司和砂厂,但整整两天,连块合适的石头都没找到。
“有天晚上在砂厂门口蹲着想辙,小伙伴说‘再找最后一处,找不到就想别的办法’,结果就在离大字100多公里的一处砂石场,发现了一片黑石堆。”陆遥的声音里透着激动,“我们当场装了一袋样品回去比对,颜色几乎一模一样!”
他们立马购买了20吨石头,为了不破坏大字周边地表,他们租了辆“百吨级”的大货车,先把黑石拉到戈壁边缘,再用小车一趟趟往大字处运。“前前后后一共拉了27趟,每天天不亮就出发,天黑透了才收工,后来人多了,五个一起扛着铁锹填坑,手上全是水泡,没人喊累。”陆遥说,看着身边埋头干活的同事,心里特别暖,“从最开始一个人,到后来五个人齐心协力,大家都想着把这件事做好,这种心齐的感觉,比什么都让人感动。”
修复完成,陆遥竖起大拇指。受访者供图
商业在轨卫星助力
23秒定格“精神地标”重归完整瞬间
修复快结束时,新的难题来了:当地临时禁飞无人机,没法确认修复效果,而卫星图要等一年才更新。陆遥有点不甘心,他突然想起之前查卫星图时看到的“吉林一号”——能不能请卫星拍张最新照片?
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联系了长光卫星公司,没想到很快就得到了响应。“我把修复的事跟工作人员说了,还发了大字的历史和现场照片,没想到他们特别支持,免费帮我拍了卫星图。”
潮新闻记者从长光卫星了解到,近年来,公司基于“吉林一号”海量遥感数据及在数据自动化处理、多维度监测等领域的技术积累,持续为农林、水利、环保等方面提供高质量的遥感信息服务,尤其在污染地块和环境舆情监测等领域中发挥关键作用。
“为人民服务”地标修图前后卫星对比图。长光卫星供图
9月28日12时45分51秒,成为陆遥这辈子都忘不了的时刻——“吉林一号”卫星飞过大字上空,用23秒拍下了修复后的画面。收到照片时,他终于长舒一口气,“那几个圈不见了,‘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又完整了。”
随着陆遥将修复过程剪成视频发布,相关话题迅速冲上热搜,网友纷纷留言:“看得热血沸腾”“这才是有意义的事”,人民空军官方账号也亲自评论表达感谢:“人民空军为人民,人民空军人民爱,向您致谢!”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面对全网关注和这些肯定,陆遥却很平静,他告诉记者,自己2021年入党,对这五个大字本来就有感情,“但真正应该致敬的,是当年一锹一锹挖出大字的空军将士,是守护我们的人民军队。”他说,这些大字不只是地标,更是“人民空军的来时路’,“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大家记得这份精神。”
如今,陆遥和团队已经开始筹备下一个公益项目。“还会去寻找那些不为人知的好故事,把它们讲下去,就像戈壁上的那五个大字,只要有人记得、有人守护,那份精神就永远不会消失。”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