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指出,贵州历史底蕴深厚,红色文化丰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这一优势,增强文化自信、化风育人,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5月16日,“黔岭丰碑·贵州抗战记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网上重大主题宣传暨“点子贵州”网络传播策划活动在贵阳举行。
活动现场。
来自贵州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激情碰撞,为即将开展的纪念活动建言献策,同时分享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贵州抗战故事,让历史的记忆在网络空间凝聚磅礴力量、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会上,听完51个深埋贵州大地的抗日战争故事,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委网信办主任刘冲发出感叹。
黔岭丰碑犹记英魂
八十年前,烽火燃遍华夏大地,伟大的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夺取了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资料图。
而贵州作为全国人口较少的省份之一,70万贵州抗战部队为了保家卫国,穿着草鞋走上战场,每12名贵州人中,便有一人参战!
“70余万黔军悲壮史,草鞋军,用最差的武器打最硬的仗!”这是每一个贵州人都听过的“草鞋兵”故事。
穿着草鞋上战场,却成为淞沪会战、忻口战役、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会战、滇缅会战、松山战役、腾冲战役、湘西会战的先头部队,冲锋在前,撤退在后。哪里有恶战,哪里就有贵州兵。
直到今天,先辈的精神也一直激励着新一代贵州人不忘初心,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红色基因。
我们为什么要讲好这段故事?因为“贵州之于中国,犹血脉之于心胸,虽处后方,功在社稷”。
那段岁月里,贵州48个县设置了难民收容所。3名男丁便有1人在后方服役,畅通抗战生命线。训练数万战场救护员,成为抗日战争救护工作的大后方。
资料图。
贵州作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重要的战略物资运输通道,以及众多从沦陷区西迁而来人们的避难所,既是大后方,也是大堡垒,始终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以战略要冲之姿挺立西南、撑起希望。抗日战场上的贵州儿女用信仰浇灌家国情怀,用信念撑起民族大义。
对话历史,贵州抗战记忆的宣传与贵州为抗战作出的贡献是不相匹配的。贵州有责任有底气,也十分骄傲和自豪,怀着对历史的尊重、对国家的情怀,与黔岭大地上的抗战记忆对话,把贵州一个个历史尘封的抗战故事挖掘出来,呈现在全国人民面前,让更多人知道这些故事,铭记历史功勋,守护这份记忆。
红色记忆传递力量
“红色记忆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情感网络,能够强化‘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共同体意识。”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原主任、贵州日报报刊社原社长赵宇飞介绍,贵州有感人的抗战故事、丰富的抗战遗址,独特的抗战文化,做好主题报道宣传,可以焕发出历久弥新的永恒力量。
此次贵州率先策划纪念活动,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整理了抗战历史的50多个选题,每一个选题都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记忆,体现出贵州省各族人民踊跃参战支前,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些都成为贵州宝贵的精神财富。
资料图。
从岌岌可危的深河桥,到如今穿山越岭的万架飞桥;从二十四道拐的抗战生命线,到如今有着“中国最美公路”之称的旅游新地标;从悲壮激扬的筑光音乐会,到如今热情洋溢的路边音乐会。贵州,以历史为鼓,以情怀为弦,以精神为谱,以时代为歌。
资料图。
今天,贵州率先走出“黔岭丰碑·贵州抗战记忆”网络传播第一步,在网上创新讲好贵州抗战故事,是这段岁月不应被忘却!
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说,“历史的记忆和真相不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褪色,带给我们的启迪永远映照现实、昭示未来”。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贵州当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激励广大群众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共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红十字救护队总部。资料图
“如果能把这些故事传出去的话(就好了),因为(知道这些故事的)这些人都老了,好多人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如果第二代人再去世了,后人就更不知道这段历史了。”贵阳市政协原副主席杨永楦感慨,图云关作为中国最大的战时医疗救护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图云关故事的意义不只是在于贵州,还在于它在全世界,在全部医生的心目中。
在贵州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所在的山峦沟壑满目苍翠,满山美景,很难想象当年的硝烟烽火和战争创伤。
“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遗址。资料图
1942年,史迪威调令美国公路工程部队1880工兵营进驻晴隆,对“二十四道拐”进行技术整修,保证了运输的畅通。无数运送军用物资的卡车经“二十四道拐”翻山越岭,将国际援华物资运往抗战前线,为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二十四道拐”由此被誉为“中国抗战的生命线”,也成为了中美人民共同反法西斯的历史见证。
从民族危亡到安居乐业,不忘历史才能不负未来。
对贵州而言,贵州人民的抗战功绩值得彪炳千秋、永载史册。当下对抗战记忆的深挖,既是历史致敬,更是现实行动。
“这片英雄的土地上,要发出贵州的声音。”
这一次我们的发声,为的是用好红色资源,凝聚奋进力量。
八十年前,贵州儿郎穿着草鞋奔赴抗日前线,用血肉之躯捍卫家国;八十年后,贵州人民正将这份精神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践路径。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