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佤邦是缅甸的一个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又叫缅甸第二特区,地处缅甸东北部的掸邦阿佤山区,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南部地区与老挝和泰国接壤,北部则与中国云南省相连,南北相隔400千米,中间隔着掸邦。佤邦人口超60万,是缅北华人主要聚居区之一,
佤邦要汉化果敢?甚至希望佤邦人民能够回归故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佤邦、果敢与我国又有什么关系?
佤邦是缅甸的一个自治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又叫缅甸第二特区,地处缅甸东北部的掸邦阿佤山区,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部分,其中南部地区与老挝和泰国接壤,北部则与中国云南省相连,南北相隔400千米,中间隔着掸邦。佤邦人口超60万,是缅北华人主要聚居区之一,民族以佤族为主体,约占总人口的70%,另外还有掸族、拉祜族、克钦族、果敢族等少数民族,语言则主要使用汉语和佤语,其中汉语言属于 西南官话,官方使用的还是汉文。
果敢则位于佤邦北部,是缅甸第一特区,缅甸称其为掸邦北部果敢自治区,其东侧和北侧与中国云南接壤,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同样是缅北华人主要聚集区之一,主要民族包括果敢族、崩龙族、傈傈族、苗族、傣族等,语言使用的则是汉语和缅甸语,其中83%的居民说的是西南官话。
那么,明明是缅甸的所属地,佤邦与果敢人为何会使用汉文说汉语呢?这两个地区与中国究竟有何历史渊源?
佤邦历史上曾是我国领土,唐朝时属于南诏国,宋朝属大理国,元朝分属于镇康路和孟定路,到了明朝,又分属于孟定御夷府、孟琏司、孟艮府,清朝还曾在阿瓦山区开采银矿长达60多年,直到光绪年间,英国殖民者开始在阿瓦山区,非法进行地图测绘等活动,为中缅边境争议买下了隐患。1897年至1900年,英国迫使清朝承认其侵占的部分阿瓦山区领土,双方在勘界上存在分歧,导致中缅南端边界始终未定。民国时期,英国又激起班洪事件,中英在1935年重启划界谈判,但还是未能完全确定边界,二战期间,英国控制滇缅公路后,迫使民国划定“1941 年线”,将已经明确归属中国的户板、户算、班果,以及未定的班老、绍兴、绍帕等地区,都划归英属缅甸,但并未实际勘界。
1960 年中缅正式签署边界条约后,确定了班老、班洪归属中国,猛卯三角地和部分佤族地区则归属缅甸。
果敢在元朝时属于云南行省,明朝则是杨氏土司管辖区,清朝顺治十六年,归属于云南省永昌府镇康州,后清朝在腊戌附近设立木邦宣慰司。
但1885年随着第三次英缅战争结束,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中英在次年签署了《中英会议缅甸条款》,果敢被其单方面划入英属印度缅甸殖民省。1897年,清朝将勐乌和乌德割给法国,英国以清朝违约为由,迫使其签订《中英续议缅甸条约》,夺走了原本属于我国的科干等领土。
后又经历二战,被日本侵略,以及缅甸独立后果敢局势动荡等一系列复杂事件,直到1962年中缅划界,果敢地区才正式被纳入了缅甸版图。
基于果敢和佤邦与中国深远的历史,加上地理上的相近,使得这两地至今都与我国在文化认同和经济纽带上有着斩不断的联系。
佤邦文化多元,包括境内的很多民族实际上都与我国少数民族同根同源,比如掸族是傣族,克钦族是景颇族等等。
而果敢族本就是英国殖民者在统治缅甸期间,对果敢地区汉族的称呼,使其更加重视汉文化的传承,不仅是语言和文字,还保留了过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传统。
因此,佤邦并非主动“汉化”果敢,而是在人民生产生活中,汉文化早已根深蒂固,大街小巷都是汉字招牌,学校教学中汉语也是必修课之一。在经济上,佤邦和果敢又都高度依赖中国,佤邦70%的贸易都要通过终面边境口岸完成,电力也是来源于中国南方电网供应,这种产业链上的整合和依附性,导致佤邦和果敢相较于缅甸反而与中国走得更近。这实际上也是缅北少数民族在复杂的地缘环境下,寻求生存和发展的主动选择。
来源:视界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