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海的浪再起,10月12日,菲律宾公务船队无视中方警告,闯入铁线礁邻近海域,挑起新一轮对峙。
南海的浪再起,10月12日,菲律宾公务船队无视中方警告,闯入铁线礁邻近海域,挑起新一轮对峙。
中方海警依法采取喊话、阻拦和水炮驱离等措施,现场火花四溅,场面一度失控。
短短几分钟内,菲方3003号船被水炮打得方向混乱,最终与我方21559艇发生擦撞,船体被顶得横向漂移。
当外界的目光还集中在中美贸易摩擦上时,菲律宾却再次将手伸进南海的火药桶。
10月12日上午,菲律宾渔业部门的三艘公务船突然出现在铁线礁邻近海域。
铁线礁是中国南沙群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方长期维权执法的重点海域。
按照惯例,中国海警迅速出动,对菲船进行广播警告、航线拦截和水炮驱离,整个过程一气呵成。
然而菲方并没有收敛,其3003号船在多次被警告无效后,仍旧靠近我方21559艇,行为极具挑衅性。
根据我方公布的视频画面,菲方船只不仅多次横穿我方舰艏,还试图在狭窄水域内强行调头。
结果,随着双方距离迅速拉近,菲3003船被强劲水流打乱操控方向,在惯性作用下与我方船只发生擦碰。
海面上传来一声闷响,菲船被直接顶得侧身漂移。
撞击后,我方21559艇保持稳定航姿,未见明显损伤,反观菲船,则出现船尾凹陷、油漆剥落、设备倾斜等迹象。
菲律宾海警发言人塔里埃拉事后对外称,中方蓄意撞击,并宣称已向国际社会提出抗议。
但这种倒打一耙的说法,显然经不起推敲。画面清楚显示,菲方先违规靠近并切线行驶,才导致碰撞发生。
这场对峙持续时间虽短,却意义非凡,它不仅是中国海警在南海维权行动的又一次成功展示,也反映出中方在海上执法中的高度专业和克制。
与其说这是一场擦撞事件,不如说是一次力量对比的缩影,中国的执法手段更成熟、更自信,而菲律宾的挑衅则显得仓促而被动。
菲方这次为何选择铁线礁?原因在于它的地理位置极为敏感。铁线礁距离菲方实际控制的中业岛仅约2.5海里(约4.6公里),在菲律宾的视角中,这片海域几乎已是家门口。
正因如此,菲媒在报道中刻意将对峙地点描述为中业岛附近海域,意图暗示中方越界执法。
但事实上,铁线礁历来属于中国南沙群岛的一部分,我方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
此次执法行动,是中国海警对违法闯入的外国公务船依法采取措施,完全正当合理。
菲方所谓“安全停泊”“渔民保护”只是掩饰军事侦察和试探行为的借口。
值得注意的是,菲媒特别强调,这是“中方距中业岛最近的一次执法”,距离仅约1.6至1.8海里。
这意味着,中国海警的管控力量已延伸至南沙更靠西的海域。
换句话说,中方正在将维权执法的常态化行动推进到菲律宾最不愿看到的范围。
这正是菲方焦虑的根源。过去一年,随着中国在仁爱礁、黄岩岛等方向的行动逐渐深入,菲律宾在南海的活动空间被显著压缩。
无论是补给、巡逻还是所谓的科研任务,都频频遭到中方拦阻。如今连中业岛周边海域也被纳入监管范围,菲律宾担心下一步会失去最后的活动据点。
菲方的反应因此格外强烈,13日,菲律宾外交部火速召集多国驻菲使节磋商,企图在舆论层面营造“被欺负”的形象。
截至当天,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芬兰以及欧盟代表纷纷表态谴责中方行为。
美国驻菲大使玛丽凯·卡尔森更在社交媒体发文,声称支持菲律宾捍卫“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
但这种外交声援除了制造噪音,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南海不是社交平台,靠转发和声明赢不了主权。
现实很清楚,喊话越多、行动越少,只会让外界看清菲律宾的虚弱。中菲的力量对比,不在舆论上,而在海面上。
此次铁线礁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并不只是因为撞船画面冲击力强,更因为它折射出南海局势的深层变化。
近年来,中国海警和海军力量建设快速推进,从舰艇数量、技术装备到应急响应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如今,中国的海上执法早已告别被动应对阶段,转向全域巡航、精准管控的新常态。
这种转变带来的结果非常明显,菲律宾过去赖以频繁挑衅的漏洞地带正在迅速缩小。
无论是仁爱礁的非法坐滩舰,还是黄岩岛的渔政试探,菲方每一次行动都被中方及时发现、有效应对。
铁线礁对峙更是再次证明,中国能够在距离中业岛仅数公里的范围内迅速部署力量、完成拦截、稳定局势,这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面对这样的现实,马科斯政府显得进退两难。
一方面,它想通过制造摩擦吸引美国介入,以换取更多军事援助,另一方面,它又清楚,一旦在南海真的与中国硬碰硬,结果只会是自取其辱。
正因如此,菲律宾在外交层面不断高调“喊冤”,但在行动层面却越来越保守。
至于那些来自西方的所谓声援,更像是一场外交姿态表演。
美国、欧盟、日本的声明口气再强硬,也不可能派军舰进入中业岛附近海域与中国对峙。
毕竟,谁都明白南海问题的核心不在国际舆论,而在实力对比。
而这一点,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真正能控制海面局势的,是实力,而不是言辞。
如今从仁爱礁到黄岩岛,再到铁线礁和中业岛周边,中国的维权行动已实现常态化、体系化。
每一次执法都不仅是个别事件,更是主权态势的延伸。
对菲律宾而言,挑衅的空间越来越小;对中国而言,南海的稳定与掌控正在一步步巩固。
中菲铁线礁对峙,是南海局势的又一次真实写照。
菲律宾想通过小动作换取大声量,却忘了,在海上能说话的从来不是话筒,而是力量。
中国的克制不是软弱,而是自信,海警的行动不是挑衅,而是秩序的体现。
西方的声援可以热闹一阵,但海上的风浪只听从实力的指挥。
来源:喜盼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