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问AI“哪款游泳耳机值得买”,它给出的答案附带8个网页链接,点开却发现全是0粉丝新账号的“水文”。这不是AI出了错,而是有人正在花钱让AI“记住”特定品牌。
编辑:香瓜
当AI开始“选择性失忆”:一场关于“被记住”的商业暗战。
你问AI“哪款游泳耳机值得买”,它给出的答案附带8个网页链接,点开却发现全是0粉丝新账号的“水文”。这不是AI出了错,而是有人正在花钱让AI“记住”特定品牌。
这一次,品牌不再比拼谁的链接排得更靠前,而是争夺AI回答时的“优先提及权”。这种名为GEO(生成引擎优化)的新生意,正在用算法逻辑重构流量规则,而大多数人还没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这场变革的漩涡中心。
艾瑞专栏的监测数据显示,2026 年传统搜索引擎流量将下降 25%,AI 答案框将吞噬 50% 的核心流量 —,这场流量迁徙不是预言,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在这场变革中,固守 SEO 思维的品牌正加速边缘化,而抢占 GEO(生成式引擎优化)高地的玩家,已提前锁定了 AI 时代的 “生存权”。
有预测认为,在未来短短几年内,传统搜索引擎可能会眼睁睁看着约四分之一的流量凭空蒸发。AI那个看似不起眼的答案框,却可能悄无声息地吞噬掉核心搜索流量的一半。
更令人不安的是,大约七成的消费决策,未来可能在用户手指不曾点击任何链接的情况下就已尘埃落定。一个品牌的官网流量即便增长了12%,也可能只是虚假的繁荣,因为它的实际转化率或许正经历着29%的断崖式下跌。这就是新时代的残酷现实。
一个做精密仪器的品牌,就因为没能跟上节奏,策略上稍有偏差,短短七天之内,其相关的搜索热度就狂泻了九成。与此同时,那些AI问答平台,每天处理着数以亿计的请求,悄然成为信息世界的新枢纽,甚至连B端客户里,也有43%的人开始依赖AI去筛选供应商。
过去,SEO的逻辑简单粗暴,就是抢占搜索引擎结果页这个“数字货架”上的黄金位置。它扮演的是一个流量中介的角色,核心目标就是把用户的点击“倒卖”给网站,做的是流量的生意。
这种模式下,品牌的数字资产就像是租来的地产,排名高的时候门庭若市,一旦算法调整或者投入减少,瞬间就可能变得一文不值。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流量狩猎”,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勉强留在原地。
而GEO,也就是生成式引擎优化,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它的目标不再是当一个“流量中介”,而是要成为AI特定问题的“权威答案”本身。思维模式从“引流”变成了“代言”。
它追求的不再是货架上的一个位置,而是让品牌的信息,成为AI知识库这座宏伟大厦里的一块块钢筋水泥。它不再是狩猎,更像是一场“知识饲育”,你精心打造的内容,会被AI吸收、消化,并内化为它认知的一部分。
这种投入构建的是一种可以沉淀、可以增值的“认知资产”。它就像是持有一家潜力公司的原始股,其价值会随着AI的迭代升级而不断增长,形成品牌坚不可摧的“认知护城河”。
在这场争夺AI“铸币权”的新战争中,玩家们迅速分化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力量。一方是低成本套利的“游击队”,另一方则是系统化作战的“正规军”。
“游击队”的打法充满了草莽气息。他们发现,传统那种为SEO生产的内容,在生成式AI眼里的引用率低得可怜,甚至不到5%。于是他们另辟蹊径,用极低的成本,批量炮制AI“喜欢”的内容。
比如,他们会围绕一个关键词,变换出无数种问法,然后用模板化的文章来回答,比如各种“XX怎么选”的指南。这些文章的单篇成本甚至可以压到10元以下,却能像病毒一样扩散,覆盖AI爬虫可能触及的每一个角落。
更有甚者,会通过模拟用户点击、刷票等“水军”手段,直接污染AI的记忆库,试图用虚假的热度来绑架AI的判断。
而“正规军”则走上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认知筑垒。他们明白,GEO的核心是让AI“信服”,而信任的基石是权威。
一家医疗设备制造商的做法堪称典范。他们没有去搞内容农场,而是将自己深奥的专业白皮书,拆解成一个个面向用户具体问题的FAQ知识模块,并用Schema等结构化数据进行标记。
结果是惊人的,他们的内容被AI推荐的概率,从最初的12%一跃飙升至68%。他们还发现,为视频内容添加关键帧标记和语义标签,同样能显著提升被AI引用的几率。
高端玩家更是把权威性做到了极致。他们会引用《Nature》这样的顶级学术期刊,一次引用就能让信息在AI评估体系中的可信度暴涨300%。他们会寻求像中汽研这样的行业官方机构背书,这种背书的权重远非普通网页可比。
他们还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发布报告,或者积累海量的真实用户验证(比如超过十万条的正面评价),来为自己的产品在AI推荐中争取到最高的优先级。这种系统化作战,需要的是高昂的投入,一次高端GEO分析服务的年度订阅费就可能高达数万美元。
这场无序的竞争,正在悄然侵蚀整个信息生态的信任基础。当AI的记忆可以被金钱购买,被伎俩污染时,它所呈现的“客观”背后,又藏着多少看不见的交易?
最直接的恶果,就是对优质内容的挤出效应。AI目前对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它更偏好那些格式规整、逻辑清晰的结构化内容。这给了“游击队”可乘之机,大量机器生成的“伪专业”内容,因为格式更友好,反而排挤了那些真正有深度、有洞见的原创思考,导致了“内容荒漠化”。
用户并非毫无察觉。数据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普通人,已经对AI生成推荐的公正性抱持着怀疑态度。这种不信任感正在蔓延,当用户发现自己被算法“投喂”的都是精心设计的营销内容时,他们会用脚投票,去寻找更可信的信息源。
更可怕的是,这种竞争已经触及了伦理的灰色地带。有案例显示,AI推荐的所谓“权威来源”,追根溯源可能只是一个刚刚注册几天的个人博客。还有人通过向AI散播竞争对手的谣言,进行恶意的认知污染。
当AI的“客观性”沦为一种可以交易的商品,当它的记忆成为资本竞逐的战场,我们作为最终的信息消费者,就陷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困境:我们既要警惕AI的“信息幻觉”,又要对抗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操纵之手。
我们正站在一个终局的十字路口。GEO的野蛮生长,只是AI技术演进中的一个混乱序章。未来,牌桌上的规则必然会重写。
一种可能是,大型模型平台亲自下场,推出官方的“品牌合作计划”,将“被AI记住”的权利,明码标价地变成一种“AI记忆广告位”,实现官方的“记忆垄断”。
另一种可能是,用户对通用大模型的不信任感达到顶点,开始转向更专业、更可靠的垂直领域小模型。那时,我们或许会看到针对医疗AI、法律AI的细分GEO服务的兴起,实现信任的分裂与记忆的去中心化。
但还有第三种,也是最值得期待的可能:价值回归。用户的批判性思维会越来越强,他们会主动去验证AI答案的来源。这种自下而上的压力,将倒逼所有品牌放弃“刷量”和“污染”的短视行为。
因为他们会发现,想在AI时代真正立足,唯一的办法,不再是去研究如何欺骗机器,而是回归商业的本质——创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或许是创造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或许是提供一份真正能解决问题的深度内容。
因为,真正的“AI生存权”,从来不取决于操控算法的技巧有多高明,而在于你是否创造了值得被AI和用户共同“记住”的价值。在这场漫长的博弈中,人心与口碑,才是那个永远无法被数据完全“喂养”的终极变量。
来源:影史奇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