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十月,艺术的旋律即将在上海这座城市奏响。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前夕,新闻晨报联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以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共同推出《“心流交响” 典藏版品鉴特刊》,为广大古典乐迷奉上一份专属的艺术鉴赏指南。10月12日,特刊首发快闪仪式在上海
金秋十月,艺术的旋律即将在上海这座城市奏响。在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前夕,新闻晨报联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以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共同推出《“心流交响” 典藏版品鉴特刊》,为广大古典乐迷奉上一份专属的艺术鉴赏指南。10月12日,特刊首发快闪仪式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
今年的10月17日至11月27日,全世界的艺术指针都将拨至上海时间,我们将迎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每年艺术节,沪上都会迎来多场重量级交响音乐会,今年也不例外。
此次推出的《“心流交响”典藏版品鉴特刊》由新闻晨报联合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共同打造,以 “听,这一年最好听的声音” 为主题,聚焦艺术节期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演的 5 场重磅交响现场。
从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和维也纳爱乐乐团两大百年老团带来的纯正德奥经典,到瓦莱里·捷杰耶夫执棒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连续 5 天演绎的马勒交响曲全集;从北德广播易北爱乐乐团与众艺术家的精妙合作到库伦奇斯指挥音乐永恒乐团颠覆传统的演绎,特刊详尽呈现了这些世界级交响乐演出的独特魅力。
同时,新闻晨报邀请上海音乐学院两位教授陶辛、汤蓓华,音乐作家田艺苗,资深乐评人李严欢以及钢琴演奏家宋思衡这5位业界专家,在特刊中贡献了针对每场音乐会的亮点解读,为乐迷剥开曲目背后的层层肌理,让大家更深刻地领略每一部交响作品的精髓。这份特刊也是连接艺术与大众的桥梁,以充满墨香与乐韵的特刊为请柬,诚邀全城共赴一场交响的盛宴,期待能在这个秋天,为上海的演出市场添柴又添彩,陪伴爱乐者们聆听世界的声音,感受上海的艺术温度,共同书写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华章。
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杨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总裁李明,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心党总支书记、副总裁杨佳露,新闻报社党委书记、新闻晨报主编杨伟中,新闻报社社长、总经理秦川以及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副总经理罗学勤与艺术节乐迷代表们共同见证这一充满仪式感的时刻,并向乐迷代表李严欢、杨晓阳赠送了装框特刊封面。首发仪式后,正是特刊中介绍过的古斯塔夫·马勒交响曲全集的首场演出,由指挥家捷杰耶夫执棒马林斯基交响乐团演奏《e小调第七号交响曲》。
乐迷分享,共同致敬音乐仰望大师享受经典乐评人李严欢是资深乐迷,当天下午,他也是马勒交响曲全集首场音乐会的观众。“马勒9部作品连续在5天里集中呈现,这在全球古典乐界也极为罕见,对演奏家的体能以及观众的消化能力都提出了巨大挑战。对乐迷来说,可能也是绝无仅有的体验了。”
“整个艺术节期间,还有很多像马林斯基交响乐团这样的名团将登上东艺的舞台,此时新闻晨报这样一个精心策划的特刊的到来就非常及时——其中既有介绍又有专家深入浅出的点评,可以帮助乐迷梳理曲目,在观演时能更好地听到其中门道,获得更好的聆听体验和艺术享受。”李严欢评价道。
另一位乐迷代表杨晓阳是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研二学生,去年曾作为艺术节学生观剧观展团成员观看过不少演出。“去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王羽佳的音乐会,人气很高,一票难求。现场演奏结束观众反响也很热烈,上海的古典乐演出氛围可见一斑。”
同样,杨晓阳在当天仪式后也马不停蹄地奔赴马勒交响曲全集的首场音乐会现场。面对如此规模的“马拉松”演出,杨同学坦言晨报特刊的帮助很大,“这份特刊很有温度,也有质感,还能帮助我们解读一些有难度的演出内容,演出前翻阅一下,获益匪浅。>
当天,在东艺的大堂,还有很多观众在演出前就已经早早地来到现场拍照打卡,守候期待已久的交响现场。有不少观众在领取特刊后表示,很喜欢这样一份集感悟分享、经典解读和实用攻略为一体的刊物,在古典音乐的场景下,这也是一种致敬音乐、仰望大师、享受经典的好方式,希望能有更多的场景下有这样的纸质刊物陪伴。
金秋的上海,艺术的盛会已拉开帷幕。让我们一起聆听,这一年最好听的声音。
来源:周到客户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