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央广网通辽10月14日消息霍林河畔,转动的风车直指苍穹,以“能源”为名,在天地间勾勒出悠长的弧线。风从草原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浸染着城中的每个角落。青绿,悄然覆盖了往日的墨色。繁花点缀其间,虫鸣鸟啼共谱着自然的和谐乐章。
央广网通辽10月14日消息 霍林河畔,转动的风车直指苍穹,以“能源”为名,在天地间勾勒出悠长的弧线。风从草原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浸染着城中的每个角落。青绿,悄然覆盖了往日的墨色。繁花点缀其间,虫鸣鸟啼共谱着自然的和谐乐章。
霍林郭勒草原上,风车羊群相映成趣(央广网发 张胜军 摄)
这片土地的色调已然巨变——从工业时代的浓黑,蜕变为生态文明的鲜绿。正是“绿电铝”这点睛之笔,让这座城以大地为卷,在时代发展的课题上,交出了工业繁荣与生态盎然的共赢答案。
水清岸绿 鸟语花香
在霍林郭勒的草原上,“静湖”如翡翠般镶嵌其间。经过系统治理与生态补水,水质持续改善,已成为候鸟迁徙的驿站,市民亲水休闲的乐园。湿地植被悄然恢复,水源涵养能力不断增强。
航瞰静湖国家湿地公园(央广网发 霍林郭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我们湿地公园全称是内蒙古霍林郭勒静湖国家湿地公园,2017年12月被批准为试点建设单位。”霍林郭勒市自然资源局湿地股股员栾静说,“公园通过水体治理、植被恢复等措施,水质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这里生物多样性丰富,记录有脊椎动物347种,鸟类268种,中华秋沙鸭、金雕等珍稀物种在此栖息,成为生态改善的有力证明。这片湿地,已成为市民休闲游憩的“后花园”,人们在此亲近自然、享受绿意,与湿地的生态之美相融相伴,共同勾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群鸟展翅飞翔(央广网发 吴宪 摄)
额仑草原,科尔沁与锡林郭勒草原的交汇处,是内蒙古保存最完整的原生态草甸草原之一。为呵护这片绿色瑰宝,霍林郭勒实行全年全域禁牧,大力实施退耕还草,让草原休养生息。科学保护与治理让优质牧草平均高度增加了10厘米。
航瞰额仑草原(央广网记者 魏全民 摄)
监测数据显示,草原平均覆盖度从2018年的69%上升到2024年的80%,高覆盖度占比从62%上升到76%。草木樨、沙打旺、苜蓿草等优良牧草为牧民提供丰富资源。近年来,霍林郭勒还引进了“中科羊草”,建成2万亩种子繁育基地,让草原永葆生机。
矿坡披绿 永续滋养
站在南露天煤矿瞭望台远眺,除作业区外,满眼皆是绿色。沙打旺、紫花苜蓿、小叶锦鸡儿等植被郁郁葱葱,难以想象这里曾是荒芜的矿区。
建矿初期,南露天煤矿生态修复面临巨大挑战:高寒、草原生态脆弱,年均气温仅0.9℃,无霜期3个月,年降水量不足350毫米,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5倍。
南露天煤矿生态盎然(央广网发 霍林郭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工程人员采用“工程措施为辅,生物措施为主”的技术路线,打造“自维持、免维护”的自然生态系统。他们将陡峭矿坡由35度改造为25度缓坡,修筑10米高台阶。为解决水土保持难题,创新使用“田字格圩埂”,每个格子3米见方,可存水500升,暴雨时成功拦住九成雨水。这看似简单的“土办法”,实则是遵循自然之道的巧思,为植被复苏创造了宝贵机会。
“1993年至2017年完成绿化治理3.99万亩;2018年至今又完成4万亩,”自然资源局矿保股股长王亮亮介绍,“‘应治、能治、可治’区域已基本全面复绿。”矿区复垦绿化率达90%以上,有效遏制水土流失。这片曾经的矿区,正以更可持续的方式滋养着土地和未来。
绿意如毯铺满矿山(央广网发 吴宪 摄)
这场蜕变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霍林河露天煤矿的整改案例被生态环境部纳入“督察整改看成效”专栏,经验在央视播出,获广泛认可。
绿电赋能 绿链长青
草原上屹立的“大风车”,成为新的风景线,不仅未破坏草原美感,反而增添了人文气息。
霍林郭勒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推进增量配电网建设和新能源就地消纳,增强绿电供给,降低用电成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100MW复合光伏项目已全容量并网,年发电量2亿千瓦时,年可替代标准煤5.9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万吨。
2024年8月13日,增量配电网新能源发电量首次突破1亿千瓦时。预计到2025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591.3万千瓦,年可自发自消绿电约230亿千瓦时,绿电消纳占比将达50%。霍林郭勒还探索“飞地项目”模式,与周边地区合作发展风电等绿能项目,这是全区首例以“飞地经济”模式合作建设的新能源绿电项目。
光伏板、风车错落,羊群悠然,生态与新能源共美(央广网发 霍林郭勒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作为霍林河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关键环节,内蒙古霍煤鸿骏铝电公司首创“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智能局域电网”电解铝生产模式,吨铝碳排放下降18%。绿电供应能力的增强,为铝后加工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动力。在内蒙古联晟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电池箔生产车间,全自动生产线高速运转,生产出仅8微米至15微米的电池铝箔。
霍林郭勒已具备232万吨铝后深加工能力,电池箔产能占全国40%,球型铝粉占80%,汽车铝型材占20%。预计到2026年,将形成绿色低碳铝基新材料产业集群。
电解铝车间(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霍林郭勒市能源局局长郭艳坤介绍,“这场‘绿’产业转型,带来的不仅是经济规模的壮大,更是生态环境效益的显著提升。初步测算,到‘十五五’末期,霍林郭勒市新增工业总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大关。全市绿电总量将超过400亿千瓦时,绿电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达到60%以上。与此同时,通过体系的绿色变革,年均可降低能耗12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3100万吨。年生产绿电铝规模将超过300万吨,铝加工产业新增产值有望接近千亿元,真正实现‘因铝而兴’向‘因绿铝而强’的跨越。”
铝产品(央广网记者 杨亚东 摄)
这一系列数据标志着霍林郭勒市的发展模式实现了从“黑色”到“绿色”的质的飞跃,其经济增长的“含金量”和“含绿量”同步提升,为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和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实践和宝贵经验。
绿弦永振 清韵流芳
霍林郭勒的实践表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可以和谐共存。霍林郭勒生态环境改善体现在实实在在的数据中: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达97.2%,过去40年平均沙尘天气为15.3天,近4年下降到6.7天。全域生态城市建设纵深推进,以“绿”为笔,以“水”为墨,让“绿水青山”永驻。
幸福与生态之美交融绽放(央广网发 张胜军 摄)
这座曾以“煤”为标签的城市,如今早已被草原的绿意温柔包裹:抬头是澄澈如洗的蓝天,俯身是碧波荡漾的碧水,漫步城中则是繁花似锦的花园,每一处角落都涌动着绿色生机与蓬勃活力。未来,霍林郭勒还将继续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
统筹:宋浩
策划:刘哲华 杨景坤 魏全民
监制:田凤元
记者:魏全民 杨亚东
视频:吴宪 刘宇鑫 金勇
鸣谢:霍林郭勒市委宣传部 霍林郭勒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