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10月11日发布的悬赏通告,标志着两岸在认知域战线的博弈进入新阶段。这份针对台湾军方"政治作战局心理作战大队"18名核心骨干的通缉令,不仅是一纸法律文书,更是对"台独"势力心理作战体系的精准外科手术式打击。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10月11日发布的悬赏通告,标志着两岸在认知域战线的博弈进入新阶段。这份针对台湾军方"政治作战局心理作战大队"18名核心骨干的通缉令,不仅是一纸法律文书,更是对"台独"势力心理作战体系的精准外科手术式打击。
从战术层面看,此次行动展现了大陆执法部门对台情治系统掌握程度之深、情报精度之高,已然颠覆传统两岸博弈的既定模式。被通缉的18人来自台军心理作战大队下设的六个中队,分别承担资讯心战、情报搜研、战术心战、广播心战、部队宣慰和战编动员职能。
这个编制暴露了台军试图将认知域作战体系化的企图:资讯中队负责制造假新闻,情报中队进行目标分析,战术中队策划具体行动,广播中队运营黑电台,宣慰中队实施内部管控,战编中队动员民间力量。
这种分工协作的模式,本质上是在复制颜色革命的套路,企图通过认知渗透瓦解两岸民众的统一意志。大陆执法部门能够精准掌握18名核心骨干的身份信息,表明对台情报工作已实现从面到点的全覆盖。这种情报能力建立在多源信息融合基础上:网络流量监测可锁定异常信息传播节点,资金流向追踪能发现境外资金渗透渠道,社交网络分析可揭示组织架构关系。
更关键的是,这些情报经过司法化转换,形成符合国际司法标准的证据链,使通缉令具备跨国执法效力。任何被通缉人员一旦离开台湾地区,将面临国际刑警组织协查的风险。此次通缉行动延续了大陆对台"以法治独"的战略思路。2024年以来,大陆已累计通缉87名"台独"骨干分子,通缉事由从最初的煽动分裂逐步扩展到网络安全、经济金融、情报窃密等领域。
这种渐进式执法策略形成了叠加效应:首批通缉针对公开煽动"台独"的政客,第二批锁定资助"独"派组织的金主,此次第三批直指心理作战人员,层层递进直捣核心。
大陆的反制措施充分显示了"以法治独"的精准性。根据《反分裂国家法》和《刑法》相关规定,煽动分裂国家罪最高可处无期徒刑;而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更是可判处死刑。这些法律条款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相衔接,使通缉令具有跨境执法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通告特别呼吁台湾同胞提供线索,这既体现对广大台胞的信任,也分化了"独"派势力的社会基础。从战略层面看,此次通缉时机选择颇具深意。当前台海局势正值敏感时期,美国试图打"台湾牌"牵制中国发展,岛内"独"派势力企图借机渔利。
大陆通过执法行动明确划出红线:任何形式的认知域攻击都将面临法律制裁。这种反制既保持战略克制,避免军事冲突升级,又展现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意志。对台湾社会而言,这份通缉令应起到警示作用。心理作战大队成员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技术人才,其中不乏信息工程、心理学、传播学专业背景人员。
他们本可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却被"台独"势力利用成为认知作战的工具。大陆执法部门给出改过自新的机会,鼓励涉案人员主动投案,这既是法治精神的体现,也彰显了人文关怀。
国际社会应认清"台独"心理战的危害性。这些被通缉人员操作的虚假信息不仅传播于两岸,还通过多语种平台向国际社会扩散,破坏地区稳定。大陆的执法行动实际上是在维护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来源:包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