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的雨是包月了吗?”打开社交软件,类似的调侃成了齐鲁大地近一个月的共同话题。从国庆假期到节后返工,雨丝或细密如愁,或淅沥不断,把本该秋高气爽的时节浇得湿润微凉。这场打破纪录的持续降雨并非“天有异象”,而是大气环流上演的一场“拉锯战”,却也实实在在牵动着田间
“山东的雨是包月了吗?”打开社交软件,类似的调侃成了齐鲁大地近一个月的共同话题。从国庆假期到节后返工,雨丝或细密如愁,或淅沥不断,把本该秋高气爽的时节浇得湿润微凉。这场打破纪录的持续降雨并非“天有异象”,而是大气环流上演的一场“拉锯战”,却也实实在在牵动着田间地头与市井生活的神经。
这场雨的“底气”,来自异常稳定的天气系统对峙。往年9月后便会南撤至长江以南的副热带高压,今年偏偏“赖着不走”,不仅强度偏强,位置还异常偏北,如同一个稳定的水汽输送管道,持续将低纬度的暖湿气流引向山东。与此同时,北方的冷空气频繁南下,冷暖气流在齐鲁大地持续交汇,就像两股势均力敌的力量碰撞,自然形成了连绵不断的降雨。更特殊的是,这种环流形势异常稳定,使得降雨过程难以中断,最终造就了1951年以来同期最多的降雨量——入秋以来全省平均降水量达246.9毫米,较常年偏多267.4%。
雨幕之下,是喜忧交织的民生图景。趵突泉的地下水位借着这场雨一路攀升至29.65米,泉水喷涌得愈发有力,给泉城济南添了几分氤氲诗意。但对田间的农人而言,这场雨却是不折不扣的“愁雨”。鲁西北的玉米地积起了齐腰深的水,收割机进不去,成熟的玉米泡在水里发霉倒伏;鲁中平原的花生在地里发了芽,本该抢收的秋粮被雨水困住,不少农民站在田埂上望着雨帘叹气。这种被农人称作“烂地雨”的天气,不仅让秋收受阻,更延误了冬小麦的播种时机,土壤过湿的问题成了粮食生产的最大隐患。
好在,应对的脚步始终与雨势同行。聊城市紧急开放党政机关、学校操场、村委大院,为农民提供粮食晾晒和临时存放的场地,同时调度农机跨区作业,落实农机通行免费政策,全力抢收秋粮。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全省粮食烘干服务点地址,帮农户解决湿粮霉变的难题;气象部门则持续发布预警,提醒市民远离土质松软的山体、河道等危险区域,防范山洪和地质灾害。从田间的抢收行动到城市的风险防控,一场与雨水的“赛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根据气象预报,13日至14日降雨会短暂间断,但14日后仍有弱降雨,真正的转晴要等到18日后副高南撤。这场持续的秋雨,终究是大气系统的自然律动,却也让我们看见齐鲁大地的韧性——农人们在雨隙抢收的身影,职能部门紧急联动的效率,普通人调侃里藏着的包容,都在雨雾中凝成最生动的民生图景。待雨过天晴,晒干的粮食会入仓,播种的希望会扎根,而这场打破纪录的秋雨,也会成为齐鲁大地上一段关于坚守与互助的记忆。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