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记者伍曼娜近日,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和杨超研究员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文,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造成的全球山地植被景观丧失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指数期刊)正式发表。
南都讯 记者伍曼娜近日,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和杨超研究员联合多家科研机构发文,揭示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造成的全球山地植被景观丧失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指数期刊)正式发表。
论文第一作者:深圳大学杨超研究员。
山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碳循环、水资源和气候稳定方面发挥着不成比例的作用。同时,地理和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山地生态系统往往生态脆弱。近年来,急剧的人类活动扩张与日益频发的自然灾害,正导致山地植被景观(Mountain Vegetated Landscapes, MVL)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威胁着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
李清泉院士和杨超研究员聚焦这一问题展开研究并发布最新成果。该研究综合运用全球山地边界、土地利用、自然灾害、保护区及濒危物种分布等多源数据,结合大规模地球观测数据(Landsat),精确量化了全球MVL的损失状况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该研究在30米分辨率尺度上系统揭示了2000–2020年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造成的全球山地植被景观的丧失态势,并评估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该研究发现,全球范围内广泛但不均匀的山地植被景观损失,其中89%可归因于人类扩张,主要是农业;约11%的山地植被景观损失可归因于自然灾害。
研究还观察到,全球约56%的山地植被景观损失发生在保护区和山地受威胁物种高丰度地区,这表明这些损失地区迫切需要改善保护措施。该研究结果可以帮助人们制定保护战略,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该研究成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特别是落实“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和精准的数据支持。
对此,研究团队呼吁:强化保护区管理,亟需加强现有保护区的执法力度与有效管理,遏制保护区内的人类侵占活动;扩展保护网络,应优先将保护区外、但濒危物种高度富集且损失严重的区域(如东南亚、东亚南部、撒哈拉以南非洲东部)纳入正式的保护地体系;推行生态友好发展模式,探索“土地集约利用”或“碎片化土地置换”等策略,在保障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山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论文通讯作者:深圳大学李清泉院士。
深圳大学杨超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李清泉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其它主要合作作者包括南京师范大学陈旻教授、昆明理工大学唐伯惠教授、深圳大学涂伟教授、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iDiv)的Jonathan Chase教授等。
来源:深圳大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