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切实破解执行工作中查人找物难的困境,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人民法院创新推出“法院+社区”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深度融合审判执行与基层治理力量,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社区末梢,成功高效执结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为兑现当事人合法权益按下“快进键”。
为切实破解执行工作中查人找物难的困境,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人民法院创新推出“法院+社区”联动工作机制,通过深度融合审判执行与基层治理力量,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至社区末梢,成功高效执结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为兑现当事人合法权益按下“快进键”。
王某与高某的民间借贷纠纷一案,经法院审理,判决高某偿王某借款本金10万元及利息。判决生效后,因高未按期履行,王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高某却随即失联,执行工作陷入僵局。执行干警迅速启动“法院+社区”联动机制,依托社区“贴近居民、熟悉社情、掌握信息”的属地优势,通过走访邻里、查阅出入记录、对接物业核实居住信息等方式,迅速锁定被执行人下落,大幅压缩查找时间。
面对高某的抵触情绪,执行干警双管齐下:一方面严肃释法,明确告知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将面临财产冻结查封、失信惩戒、司法拘留等强制措施;另一方面耐心倾听诉求,缓解其对立情绪。最终,在社区和执行局干警联合劝导下,高某转变态度,最终主动一次性付清全部款项,实现了案结事了。
“本来担心执行难,真没想到你们牺牲节假日全力办案,这么快就拿到钱了!这笔钱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感谢康巴什法院每一位干警!”申请人王某打来电话致谢,朴实话语传递着对“法院+社区”模式高效解纷的认可,充分展现联动机制在提升执行效率、化解基层矛盾方面的显著成效。
创新工作机制,从“单打独斗”到“协同作战”。康巴什法院“执行+”工作机制通过打破部门壁垒,整合社会资源,已从单一的工作方法转化为一种社会治理理念,形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治理闭环,最终实现“文书送达、财产扣划、案款兑现”的全流程高效推进。
发挥属地优势,打通“查人找物”末梢环节。面对被执行人刻意逃避、行踪不明的困境,有效发挥社区“神经末梢”作用。社区依托其属地管理优势,能够快速精准地提供被执行人的行踪轨迹、联系方式等关键线索,为启动和推进后续执行程序提供了关键突破口,极大提升了执行的精准度和效率。
强化协同疏导,提升执行质效与公信力。社区工作人员的参与,不仅在查找环节节省了大量司法资源,更在劝导环节利用其邻里信任优势,有效缓和了被执行人的对抗情绪,促成被执行人主动履行,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形成“1+1>2”的协同效应。
执行工作不是“独角戏”,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大合唱。康巴什区法院将始终坚持“如我在执”的情怀,把司法服务触角延伸到每一个社区网格,让公平正义在“最后一公里”加速抵达。
来源:内蒙古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