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张省级名单,把“阎店楼”改成了“闫店楼”,一字差错,全镇秋粮差点烂在雨里
一张省级名单,把“阎店楼”改成了“闫店楼”,一字差错,全镇秋粮差点烂在雨里
今年秋雨密集,农户拖着湿玉米四处找烘干点,结果手机导航怎么也搜不到“闫店楼镇朱集村”,油钱、人工、时间全搭进去,玉米在车上冒白芽,收购价直掉
山东省农业农村厅9月30日发布粮食烘干服务点名单,其中“闫店楼”赫然在列
曹县老乡一下就看出问题:闫是姓,阎是地名,本地历史六百多年从来不用闫
镇政府门口大牌匾、村委档案、县志,全是“阎店楼”
1999年版《曹县地名志》、2022年最新版,也只认阎不认闫
明洪武三年,山西洪洞阎氏兄弟迁来筑楼开店,地名由此而来,这段来历写进《阎氏家谱》,家谱里清清楚楚用阎
宣统二年地图标“阎楼”
民国二十三年县图误写成“盐店楼”,后来已纠正
这说明地名一旦错写就会被后人不断复制
到了今年,公文再次出错,影响却更大
农户靠官方地址导航,输入“闫店楼”跳出一堆分散标注,最近的竟在百公里外的单县
不少司机在国道与乡道之间乱转,队伍堵成长龙
10月6日安蔡楼镇万庄村,一车湿玉米因找不到烘干点被雨泡,表层发白,收购价每斤跌四分
司机刘士成说,半小时油钱就够他家孩子一天学费
这不是个别损失,这是整条产业链在漏油
阎店楼镇烘干厂负责人孙建业算了笔账:雨天业务量多三成,若导航偏五公里,队伍耽搁一小时,厂里一天白烧三十吨煤
湿粮积压,燃煤白费,人工加班,一环扣一环
省农业农村厅回应:名单由各县上报,将重新核对
曹县民政局强调:国家地名登记簿只有阎店楼,没有闫店楼
镇党委10月7日发函要求更正,但公文已通过网站、微信群、公众号扩散,旧字眼正在被导航平台抓取
菏泽市政协委员、曹县三中教师孙智敏连续撰文提醒:地名是公共信息基准,要多级把关
他给出三点建议
1。县级信息与民政数据库即时对照
2。省级汇总需地名办逐条复核
3。发布前网络公示两日,收集社会纠错
看似一个字,却是公共治理的试金石
大数据、电子地图、物流系统、快递面单,全靠标准地名同步
一个错字流出,就像病毒,传播速度远超更正速度
镇邮政所已经提醒:信件写闫店楼,要多走两天
学校录取通知书、企业合同、医疗急件全受影响
官方信息发布,如果容错率高到能写错地名,群众还能信什么?
农户的诉求很简单
1。秋粮下雨要快烘
2。公文地址要准
3。导航能直达
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
现在问题摆在桌上——
是谁漏了核对?
谁来为这笔分散到每一袋粮、每一升油的损失埋单?
怎样才能让下一份名单不再犯同样的错?
留言区交给你
转给还在路上的司机,也帮省里有关部门听到真话
来源:乐天派咖啡6RAx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