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高林村”仨字,听着就透着股子古意。为啥叫这名儿?老辈子人说,五代十国那乱哄哄的年月,这儿就叫“高林里”了。到了金朝大定年间——算起来离现在少说也有八百三十多年了——有块石碑把这村名给刻下来了。碑文上说,当时有位叫孙直卿的读书人,带着村里卢、刘、田三家大户,
说起到咱们保定徐水、定兴这一带的老村子,那名字里头可都藏着故事哩。
咱先往徐水的高林村镇瞅瞅。
这“高林村”仨字,听着就透着股子古意。为啥叫这名儿?老辈子人说,五代十国那乱哄哄的年月,这儿就叫“高林里”了。到了金朝大定年间——算起来离现在少说也有八百三十多年了——有块石碑把这村名给刻下来了。碑文上说,当时有位叫孙直卿的读书人,带着村里卢、刘、田三家大户,一块儿出钱出力把孔圣人庙给修葺了一番。
你琢磨琢磨,那年头兵荒马乱的,这儿的乡亲还惦记着修文庙,供圣人,这是多看重读书识字的事儿?高林村这名字,就因为这块修文庙的石碑,清清楚楚传到了今天。
离高林村不远的白塔铺,这名儿起得实在。老远就能望见村头有座白塔,唐朝时候就立在那儿了,村子也就顺着塔名叫了“白塔村”。后来不知怎的改叫“白塔店”了,想必是成了个歇脚打尖的地方。再到元朝,官府整饬驿道,定下“十里一铺”的规矩,这地界正好离县城十里地,就成了“白塔铺”。
从塔到店再到铺,这名儿的变迁,活脱脱画出了这条古道从荒凉到热闹的样貌——早先是烧香拜佛的清静地儿,后来成了南来北往的客商歇脚住店之处,再到后来成了官府传送文书、迎送官员的驿站。那一拨一拨的赶路人,坐在白塔下的茶馆里喝着大碗茶,抬眼望着古道尘土飞扬,心里头该是啥滋味?
再说田村铺,这名儿可就更古早了,能追溯到战国时期。老县志上白纸黑字写着,这里是燕国义士田光的故里。就是那位为了燕太子丹刺秦的大计,推荐了荆轲,然后为了保全秘密抹脖子自尽的田光。虽说田光不是啥王侯将相,可这份重然诺、轻生死的气节,让太史公都在《史记》里给他记了一笔。
两千多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记着他的名儿,用“田村”这两个字,把这种骨气一代代传了下来。你走在田村铺的乡间小路上,说不定脚下踩着的,就是当年田光走过的路。这种历史的厚重感,不是书本上读来的,是实实在在地名里带着的。
说完徐水,咱再把目光往定兴那边挪挪。定兴县城关镇,这名儿听着就大气。“定兴”俩字是打哪儿来的?那是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年,离现在整整八百五十多年——朝廷把易县、容城、涞水三块地方各划拉出一部分,新设了个县。
取名的时候,从皇帝年号“大定”里取了个“定”字,再配上个“兴”字,成了“定兴”。这里头的寓意再明白不过了——期盼着这方水土安定兴旺。那年月,老百姓经惯了战乱,最盼的不就是个太平日子吗?这名儿起得实在,也说出了咱庄稼人最朴素的愿望。
定兴还有个北祖村店,这名儿听着平常,来历可不简单。这里是西晋名将祖逖的老家。就是那个“闻鸡起舞”、“中流击楫”的祖逖。小时候听见鸡叫就爬起来练剑,后来带着部队过江收复失地,船到江心敲着船桨发誓:“不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此江!”这是何等的豪情壮志!虽说后来他壮志未酬,可这份精气神,却像种子一样埋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金代以后,这儿成了北京通往保定的官道,路边开了不少店铺,村名就慢慢演变成了“祖村店”。后来村子大了,分成了南北两处。如今你站在祖村店的路口,看着车来车往,可还能想起一千七百多年前,那个在天还没亮时就起身舞剑的少年?
北南蔡乡的大留村,这名儿朴实得就像地里的土疙瘩。可你翻开村里的老碑刻,金泰和三年——1203年——建的“广明大师塔”上清清楚楚刻着,这儿原来叫“刘村”,就是因为刘姓人家在这儿落户生根。后来不知怎的,“刘”慢慢写成了“留”。
是谐音误传,还是别有深意?是希望把好日子留住,还是想把远行的亲人留住?谁也说不清了。但“留”这个字,确实比单纯的姓氏多了几分温情,多了几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
姚村镇的辛木村,这名儿的变迁更有意思。唐朝末年这儿就有了村子,村南头河上有座桥,是用杏木搭的,村子就叫了“杏木村”。这桥该是啥样?春天杏花开了,花瓣飘在河水上,村里人从桥上过,该是多美的景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保定府志》的地图上,这名儿写成了“新木”。
是口音变了,还是写字的人图省事?说不准。再后来,慢慢就成了今天的“辛木”。从“杏木”到“新木”再到“辛木”,一个村名的变迁,就像老人在讲古,讲着讲着就走了音,可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还有固城镇,这名儿起得实在。“固城”,坚固的城池。这里是秦汉时期范阳县的故城,《太平寰宇记》这类古书上都有记载。为啥叫“固城”?还不是因为这儿地理位置重要,历朝历代都在这儿修城筑墙,指望着它能固若金汤。站在固城的土城墙遗址上,你仿佛能听见两千年前的战马嘶鸣,看见守城将士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烟。这名字里头,藏着的是咱这方水土的沧桑。
这些地名连起来,这里头有老百姓最朴素的愿望——定兴,盼望安定兴旺;有对先贤的敬仰——田村,记住田光的义;祖村,不忘祖逖的志;有对文化的尊崇——高林,修文庙尊孔子;还有对日常生活的记录——白塔铺,标记着驿站的位置;辛木,记住了一座杏木桥。
来源:水滴石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