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10日上午,第八届初心榜青年视听展在京开幕。这场聚焦青年影视人的行业盛会,超越了往届的作品评选与人才表彰功能,成为观察中国影视产业转型的关键窗口。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与对话中,政策解读、法律风险、创作方法论与商业模式创新构成了讨论的主轴。
文 | 芷潇
来源 | 看电视
10月10日上午,第八届初心榜青年视听展在京开幕。这场聚焦青年影视人的行业盛会,超越了往届的作品评选与人才表彰功能,成为观察中国影视产业转型的关键窗口。在为期两天的论坛与对话中,政策解读、法律风险、创作方法论与商业模式创新构成了讨论的主轴。
从平台领军人物的战略思考,到一线创作人员的实践分享,再到法律专家的风险预警,与会嘉宾从差异化角度输出洞见,向视听行业未来发展给予有效关切。
在第八届“初心榜”中,我们看到,在政策利好与技术革新的双重驱动下,视听行业正从流量迷恋走向价值创造,从同质竞争迈向生态构建。如何去裂变、重构与突围,数场论坛从剧变时代、价值重构、创作优化几大方向入手,向我们揭示了何以激活产业动能的答案。
政策解绑
“广电21条”的多层次解读
伴随着音乐声响起,帘幕拉开,杨迪和刘维带领听花岛艺人集体亮相,以开场舞蹈的形式,跟随镜头摇移依次向镜头外的观众互动。
今年八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印发实施《进一步丰富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业内简称“广电21条”。这一新政的出台,在第八届初心榜现场引发了全方位的讨论与解读。
“行业领军人·年度之答”开幕论坛上,苏晓将广电21条的核心作用精辟概括为“创作松绑”与“管理提效”八个字,前者体现在题材、体量与改编空间的系统性拓展,后者则重构了创作与审查的关系。
其中,“政策松绑”具体表现为非必要不协审、突破40集上限、放宽境外改编限制、古装题材比例放宽、立项通过率显著提升等等。这些措施直指近年来制约行业发展的核心痛点,为内容创新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
以“突破40集上限”为例,这并非简单鼓励长篇巨制,而是赋予创作者根据内容需要自主决定体量的灵活性。长期以来,40集的隐形天花板,不仅会导致许多宏大叙事被迫“削足适履”,还会加剧小体量剧集“注水稀释”现象。政策的突破,实质上是对创作规律的尊重与回归。
同样,“放宽境外改编限制”为国内制作机构引入了更丰富的内容源头,有望改变近年来IP改编过度依赖国内网文的同质化倾向。古装题材比例的调整,则是对市场需求的理性回应,避免了“一刀切”对内容多样性的伤害。
在演讲中,苏晓特别强调了“压缩审查时间、优化流程、省局与总局同步”等管理提效措施的意义。在传统审查机制下,漫长的等待期不仅增加了项目的财务成本,更往往错失了最佳的市场窗口。审查流程的优化,特别是“边审边播”机制的试行,标志着监管思维从“前置堵截”向“过程管理”的转变。
在文化产业法律论坛上,王娟律师进一步指出,“边审边播现在核心提到的是系列剧、季播剧、单元剧、情景剧等类型剧”,虽然“试行办法还没有具体出来”,但这一方向本身已足以激发创作端的积极回应。
当创作环境不断优化,相应的,剧集投资结构会有一个重大发展或调整。在制作模式方向的变革,将根本性地改变项目的资金安排、档期管理和创作流程,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投资风险。要跑通季播、单元剧等长期主义的商业模式,需要政策提供稳定的预期,而21条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政策环境,这无疑是未来路径转型的重要突破口。
与此同时,嘉宾同样指出了政策利好背后需警惕的问题。政策的松绑并非单向的给予,而是伴随着责任的重新分配,“解绑不等于降质,也不等于降标,而且解掉的部分责任风险转嫁给市场,这是必然的。”
“广电21条”通过赋予市场主体更多自主权,倒逼行业建立更成熟的自律机制,譬如需要寻找专业背书的剧集类型,制作方则需承担起更多协审优化、版权保护的责任。既有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也对行业的自律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创作者把握机遇、强化定力的一体两面,亦是行业在松绑与自律中迈向成熟的关键一步。
长短竞合
内容形态演进与创作优化
站在2025年末这个时间点来看长短剧之间的关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依然是本届初心榜最具热度的议题之一。从各方讨论来看,长短剧已从初期的对立竞争走向协同发展,呈现出深度交融的态势,尤其在产品定位和创作路径上,嘉宾释出了具有高概括性的观点。
其中,苏晓提出“拇指剧”与“沉浸剧”概念,精准概括了长短剧的本质差异,也让产品定位分野更加清晰——短剧满足的是碎片化时间的即时情绪消费,长剧则致力于提供深度沉浸的情感体验。这种定位差异决定了两者在创作方法、商业模式和目标受众上的不同路径。
在“长短剧爆款编剧巅峰论坛”上,多位编剧分享了长短剧创作方法的交融趋势。长剧编剧南镇表示,短剧的流行提醒着长剧创作者“对于剧而言最重要的其实是戏剧冲突”。当短剧用极致化的戏剧冲突和情绪支点,在短时间内撬动流量爆点时,这种冲击迫使长剧创作者开始反思自身的创作方法,但并非能完全兼容。
正如编剧刘芳所说:“长剧还是追求的是一个浸润式的情感,人物长期的相伴如果全部都在前期实现,并且加上反转或者是强冲突的话,它有时候是很难两全其美的,就会丧失一些人物的追随感。”简言之,即贪多嚼不烂。短剧对长剧创作确实带来了积极提醒,但要达到短剧那样的节奏强度并不现实。
另一边,当短剧的受众从下沉市场不断向上拓展,短剧同样面临着创作内容的转型和新颖探索。于今无量创始人李峻丞在演讲中直言:“当前短剧行业其实不缺多面手,尤其是早期我们短剧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技术含量,那更多更需要的是在特定领域做到专业,做到做出特色的创作者和团队。”
譬如女频情感内容,它的节奏相对舒缓,需要重点打磨它的人物CP、氛围戏眼神交流、富有深意的台词等等,这些细节都是能调动观众的情绪的。这种细腻的情绪处理手法,明显是针对审美要求更高的新兴受众群体,也契合着长剧所擅长的人物深度塑造。
认清本质,发挥优势,相互借势,各美其美。关于长短剧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行业良性发展,已从对立走向包容。而回归到创作本源,创新和品质是无论长短剧都需要攻克和面临的重要命题。针对创作“套路”,各嘉宾输出了不同观点。
编剧南镇表示,套路本质上是题材的共性东西,是一个故事的基础定位。“它不仅不是捷径,它反倒是一个故事必须要有的东西,这是基础,是前提,就是你再怎么创新,你不能超过这个范围,否则它是没有目标且散漫的。”
而阅文作家叶非夜则从网文创作经验出发,强调了创作直觉的重要性。她表示,自己判断一个项目能否成功的标准是创作过程中的兴奋感。这种基于长期创作实践形成的市场感知,为理性分析提供了有益补充。
对创作初心的坚守,为套路与创新的平衡提供了最终的价值锚点。或许内容的天花板从来都不是时长,而在于创作的思路是否精准,创作的发心是否真诚。不管长剧还是短剧,甚至未来可能出现的题材、人物、故事,这些永远都是共通的,内容为王永远都不会变。
法律前置从风险防范到价值创造
本届初心榜的一大亮点,在于专门设置了文化产业法律单元,以系统性解答视听行业在劣迹艺人管理、版权界定、IP开发等领域的关键问题。这一点,反映出了行业对法律合规的重视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从事后纠纷处理转向事前风险管控与价值创造。
目前,关于劣迹艺人的认定和管理,在法律领域还存在一定空白。于峰律师系统性地指出了当前困境的四个维度,包括认定主体、认定程序、封禁措施和分类分级。谁来认定劣迹艺人的身份,如何通过道德、违法等行为认定完成分类和管控,都暂且没有详实的支撑。
反映到产业端,企业应如何在法律缺位下务实应对,大麦娱乐高岩分享了企业的防控体系,主要由事先防控和兜底条款构成。
一方面,制作方在内容的立项阶段就需要关注核心主创是否有过负面舆情史,有无重大舆情风险,并且在项目过程中推进持续的监测;另一方面,在合同条款设计的创新上,会有一些兜底性的表述,尽可能减少劣迹主创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未来,是否需要对幕前、幕后主创的风险防范进行分级认定,对于不同失德行为艺人是否能够建立起差异性的监管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除此以外,文化产业法律单元还对版权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释。
王韵律师提到,“著作权法只保护表达,不保护思想”。这一看似简单的原则在实践中却充满挑战,尤其在视听领域,情节、人设、内容相似,哪一步算借鉴,哪一步才算抄袭?
对于一部影视作品来说,思想绝不仅仅是主题,表达也绝不仅仅是对白或者是镜头。从无数的具体的细节到作品的最终主题,这是一个由下而上抽象出来的一个金字塔结构,那么在这个金字塔里面越往下越具体,越容易受到保护。
具体来说,一场看似雷同的戏份中,倘若是情节人设、故事走向相同,则依然属于创意概念的范畴,而对于其中所包含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细节的这种安排,在排除了有限表达或者公知领域素材的前提之下,则可以成为著作权法保护的表达。
这种精细化的区分方法为创作者提供了明确指引,既保护了原创权益,为合理借鉴留出了空间,也为行业建立了更可靠的行为准则。处在AIGC技术普及、跨境合作深化、新型商业模式涌现的转型时期,初心榜对文化产业法律的重视,无疑为视听行业筑牢了合规与创新的警示线。
从政策松绑释放创作活力,到长短剧竞合重构内容生态,再到法律前置构筑产业基石,第八届“初心榜”从三个维度勾勒出了视听行业转型升级的清晰路径。有机遇亦有风险,抓创新却不能脱离“套路”,我们期待着更多影像表达可能性的出现。
主编:罗姣姣
文:张芷潇
排版:张芷潇
来源:看电视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