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庆长假后,不少人发现手机里的贷款骚扰电话突然“销声匿迹”——以往每天两三通的“低息贷款”来电没了踪影,短视频里刷屏的“极速放款”广告也难觅踪迹。这种从“狂轰滥炸”到“一夜静音”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政策监管、技术拦截与行业洗牌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藏着一套精准治
贷款骚扰电话“失声”?10月新规按下三重“静音键”
国庆长假后,不少人发现手机里的贷款骚扰电话突然“销声匿迹”——以往每天两三通的“低息贷款”来电没了踪影,短视频里刷屏的“极速放款”广告也难觅踪迹。这种从“狂轰滥炸”到“一夜静音”的转变并非偶然,而是政策监管、技术拦截与行业洗牌共同作用的结果,背后藏着一套精准治理的组合拳。
第一重静音键:助贷新规“划红线”,切断骚扰源头
10月1日正式落地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是此次骚扰电话锐减的核心推手 。以往贷款骚扰的根源,在于大量无资质助贷机构通过“广撒网”获客,再将用户信息转卖给银行或消费金融公司,而新规直接从源头收紧了这条利益链。
新规最关键的举措是实行“名单制管理”,要求商业银行仅能与官方备案的平台运营机构合作,未进入名单的机构一律不得开展助贷业务。这意味着那些靠购买用户信息、高频外呼起家的“野路子”助贷公司彻底失去了生存空间。深圳某助贷公司从业者透露,新规落地后,公司合作的银行立刻终止了与3家名单外机构的合作,原本的外呼团队直接缩减了70% 。
利率红线的划定更让高息贷款的骚扰营销失去动力。新规明确要求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年化24%,且禁止以“咨询费”“会员费”等名义变相加息。此前这类隐性收费正是不少机构疯狂推销的底气,如今成本透明化后,高息产品失去市场,自然无需再靠骚扰电话拉客。
第二重静音键:技术+监管联动,筑起拦截屏障
如果说新规是“断源头”,那么监管部门与运营商的技术联动就是“筑高墙”,从传播环节阻断了骚扰信息的流动。工信部联合多部门开展的个人信息保护专项行动已初见成效,目前已有10.2亿用户启用“来电来信免打扰”服务,累计拦截防护达923亿次 。
运营商的技术升级让骚扰电话无处遁形。三大运营商均已建立“高频外呼拦截系统”,对单日外呼超过30次且被投诉2次以上的号码,直接采取暂停外呼、限制通话等管控措施 。更精准的是“标记分级处置”机制,用户标记的“贷款骚扰”号码会同步至全国共享数据库,其他用户接到时会自动弹窗警示,这类号码的接通率已从以往的40%降至不足5%。
投诉渠道的畅通更形成了“全民监督”的闭环。现在用户接到贷款骚扰电话后,可直接通过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投诉,核实后运营商会对涉事号码采取永久封停措施。这种“投诉即处置”的机制,让机构不敢再肆意拨打骚扰电话。
第三重静音键:行业深度洗牌,尾部机构出局
贷款骚扰电话的减少,本质上也是助贷行业“去芜存菁”的必然结果。长期以来,助贷行业呈现“泥沙俱下”的状态,部分机构通过泄露用户信息、虚假宣传、甚至参与“AB贷”等违规操作牟利,骚扰电话正是其低成本获客的主要手段 。
新规实施后,行业洗牌速度明显加快。头部机构凭借合规能力和技术优势留在市场,而尾部机构因缺乏名单准入资格、风控能力薄弱,正加速退出。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研究员杨海平指出,目前能留在银行合作名单里的,多是蚂蚁、字节等具备流量优势和合规基础的头部平台,中小机构要么转型要么倒闭,骚扰营销自然随之消失 。
银行自身的转型也减少了对骚扰获客的依赖。以往不少银行因互联网信贷团队建设滞后,不得不依赖助贷机构拉客,如今新规倒逼银行加速自建团队,通过正规场景获客,对骚扰式营销的需求大幅下降 。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信贷部负责人透露,该行自建的线上申请渠道已能满足80%的获客需求,无需再依赖外部电话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的“静音”状态仍面临挑战。有网友反映部分机构改用虚拟号码或境外号码继续骚扰,还有的将营销重心转向私域流量。但总体而言,此次治理已打破“越治越扰”的怪圈,展现了政策监管与技术手段结合的治理效能。
从“狂轰滥炸”到“一夜失声”,贷款骚扰电话的消退并非偶然,而是监管精准发力、技术持续升级、行业自我净化的共同成果。这背后不仅是用户体验的改善,更标志着金融营销从“野蛮生长”向“合规经营”的转变。随着新规落地深化,或许未来我们不仅能摆脱骚扰电话的困扰,更能在透明、规范的环境中享受金融服务。
来源:聪颖葡萄JHcuU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