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头,真是什么新闻都能冲上热搜,连外地的“历史遗迹”也轮到我们魔都来刷存在感了。
这年头,真是什么新闻都能冲上热搜,连外地的“历史遗迹”也轮到我们魔都来刷存在感了。
前两天我路过淮海路,发现那个曾经写着“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的牌子又被人讨论了起来。
其实这事儿之前各地也有过争议,比如、重庆都有相似的情况,结果都没少引发网友辩论。
这回上海遇上,立马成了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
事情说白了,就是那块牌子的表述方式让不少网友犯了嘀咕。
你说,这地方本来是抗战时期,韩国那边的流亡政府在我们中国避难办公的旧址。
结果现在写成“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旧址”,一不小心给人一种这是韩国什么本土遗迹的错觉。
细想想,这种表述方式时间长了,难免有人会拿来做文章,甚至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历史证据”来炒作。
有细心的上海市民直接拨打12345反映情况,要求更换成能准确还原历史的说法,比如“抗日战争时期韩国流亡政府在中国之旧址”。
说真的,这种小细节有时候就能决定风向。
你让外地游客、年轻一代,甚至国外游客看到,可能真以为这是韩国在上海的“根据地”,而不是抗战背景下的特殊历史遗迹。
其实,这不是挑事,历史归历史,该怎么写就怎么写,别给人留下歧义。
话说回来,类似的标牌争议在国内并不少见。
还记得前几年南京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英文翻译问题吗?
那会儿网上一吵,当地很快就修改了表述,力求把历史事实说清楚。
不只是为了自己人明白,也得让外人看了不会有误解。
毕竟,历史这种东西,谁掌握了话语权,谁就能左右记忆。
别看是一块小小的牌子,背后站着的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再说最近几年,周边国家在历史叙事和文化符号争夺上花的心思真不少。
像“端午节申遗”、“泡菜之争”这些事,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亲眼见过了。
咱们要是还不长点心,真有可能哪天自己文化里的东西,被人反客为主给“拿走”了。
换个角度想想,有些韩国媒体和学者,确实一直在努力把“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的遗迹宣传成他们民族独立奋斗的象征。
你说他们这么做也没问题,人家维护民族自信嘛。
但我们自己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就是要让该清楚的事实摆在明面上。
别到时候一代代人真把这些地方当成“韩国的领土记忆”了,咱们自己都说不清楚。
说个细节,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韩国旅行团在那块牌子前合影,领队讲得头头是道,说这里是“韩国独立运动的圣地”。
你要说不是事实,倒也没错,但场地和历史归属还是得讲明白。
咱也不是不给人留面子,但自家院子的事不能含含糊糊。
其实上海是个包容的城市,什么样的人和故事都能汇聚。
但该有的底线必须守住。
大家可以多留意一下生活中这些不起眼的小地方,别等小事变大再后悔。
你说现在网络这么发达,信息传播又快,有点风吹草动分分钟就能发酵成热点,甚至被别有用心的人带节奏。
写到这儿,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你觉得这种历史遗址的牌子,到底该怎么写才不容易引发误解?
是追求简洁还是宁愿啰嗦点把话说全了?
有没有人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或者发现城市里还有哪些地方存在这种表述上的小隐患?
欢迎评论区一起来聊聊,顺带点个关注,咱们一起继续围观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
来源:风姿卓越芒果Ffx9F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