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卡塔尔的“憋屈”早已刻在中东博弈的年轮里。这个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湾国家,凭借全球第三的天然气储量和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的地位,硬生生在沙特与伊朗的夹缝中开辟出“小国大外交”的路径。从伊朗核问题到阿富汗变局,从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多次停火谈判到被扣押人员交换,
停火协议刚签,调停者就丧命!
据总台报道称,10月12日凌晨获悉,参加加沙停火谈判的卡塔尔代表团在距离埃及红海海滨城市沙姆沙伊赫50公里处遭遇翻车事故,造成3人身亡,另有3人受伤。
这显然不是一场意外。前脚他们还在谈判桌前为加沙民众的生存权据理力争,现如今就成了冰冷的遗体。
卡塔尔的“憋屈”早已刻在中东博弈的年轮里。这个面积仅1万多平方公里的海湾国家,凭借全球第三的天然气储量和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的地位,硬生生在沙特与伊朗的夹缝中开辟出“小国大外交”的路径。从伊朗核问题到阿富汗变局,从哈马斯与以色列的多次停火谈判到被扣押人员交换,卡塔尔总能以调停者的身份出现在关键节点。
然而,在中东,调停者是“风险最高的角色”。此次卡塔尔代表团遭遇翻车事故,也并非卡塔尔为加沙停火付出的第一笔代价。
卡塔尔既是美国乌代德空军基地的宿主国,拥有“非北约主要盟国”身份,又允许哈马斯领导层长期居住在多哈;既与以色列保持秘密贸易联系,又是加沙地带每月3000万美元援助的提供者。但平衡术往往意味着两面受气,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曾在录音中指责卡塔尔“资助哈马斯”,以色列经济部长公开宣称“不信任其调停角色”,甚至在2024年5月封杀半岛电视台在以分支机构;而阿拉伯世界内部,也有人质疑其“与以色列暗通款曲”。
两面受气相比于血的代价显得微不足道,上个月9日下午,以色列国防军对卡塔尔首都多哈市中心的哈马斯高层办公地点实施精确打击。再加上这次代表团遭遇翻车事故,3人身亡,3人受伤,这对卡塔尔而言是双重打击,同时,也将卡塔尔的调停困境推向极致。
正如埃及政治分析人士马哈茂德所言:“卡塔尔凭借多元关系网络成为关键调解者,但国际利益交织与阿拉伯世界分裂,让调停者随时可能坠入深渊。” 当卡塔尔首相穆罕默德此前抱怨“沦为政客谋求私利的牺牲品”时,或许未曾想到会付出如此沉重的生命代价。
撕开中东博弈的血腥真相
卡塔尔代表团发生翻车事故后,“以色列暗杀”的猜测迅速蔓延,但根据以色列以往的精准清除行动来看,也不像全是以色列单独所为。
摩萨德在成立数十年暗杀史上从未使用过“制造车祸意外”的手法。
摩萨德下属“凯撒利亚”部门的特殊行动向来以直接、精准著称。其“刺刀”小队擅长用藏在书本、信封中的炸弹,或内置炸药的手机实施定点清除,曾计划将炸弹藏在电视演播室屏幕中暗杀萨达姆。罗南・伯格曼在《先发制人》中记录的案例显示,摩萨德偏爱可控性强的爆破、投毒或枪击,仅 2024年就有3起公开的暗杀行动采用远程炸弹袭击。“他们追求的是确定的死亡结果,而非充满变数的车祸。” 以色列前情报官员埃利亚胡在接受采访时直言。
而且,加沙停火协议相比较于加沙而言,对以色列更为有利,以色列没有必要在这种问题进行对卡塔尔的“报复”。更何况,若贸然袭击调停核心卡塔尔代表团,不仅会激怒阿拉伯世界,还可能彻底与美国离心。所以即使以色列再不满,也不会在和平协议即将落地时自毁长城。毕竟这种不费力的有利局面,谁都不会拒绝。
当然,也不外乎是以色列对美国公布的“以色列就空袭卡塔尔首都道歉”一事,感到不满,从而用行动在说自己没错。
还有另一个可能性,就是既希望能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又不希望真的实现中东和平的人所在的国家是最大的幕后黑手。
但不管怎么说,卡塔尔代表团的悲剧,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中东利益的棋局中,调停者是“风险最高的角色”。
首先是“信息枢纽”带来的暴露风险。调停者必须同时与冲突双方保持密切联系,更危险的是,调停者的行程往往提前通报相关方,为恶意袭击提供了可乘之机。此次卡塔尔代表团的行车路线,正是为配合峰会筹备而提前报备的。
其次是“利益平衡”引发的敌意积累。调停本质是在各方利益间寻找平衡点,但任何妥协都可能触怒极端势力。以色列强硬派不满卡塔尔对哈马斯的 “纵容”,哈马斯内部激进分支则质疑其“向以色列让步”,而地区大国也可能因调停结果不符合自身利益而暗中施压。
最致命的是就是卡塔尔的现状,两面夹击,首都遇袭,代表团身亡,未来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这种 “软权力有余,硬保护不足” 的现状,让调停者成为最易攻击的目标。
中东的和平难题,从来不是一次峰会、一份协议就能破解的。卡塔尔代表团的血泪教训揭示:当各方仍将武力视为终极解决方案,当调停者的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当大国博弈持续吞噬地区和平希望,红海之滨的这场悲剧或许只是开始,中东的和平依然遥遥无期。
来源:新财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