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 月的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阳光透过新建厂房的玻璃幕墙,落在卢拉紧握王传福的手上。78 岁的巴西总统眼眶微热,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响彻全场:“这座工厂对我而言,是卡马萨里和巴伊亚州人民尊严的重生!是你们挺直腰杆的底气!” 这不是即兴的客套,而是一个被工业困境缠
10 月的巴伊亚州卡马萨里市,阳光透过新建厂房的玻璃幕墙,落在卢拉紧握王传福的手上。78 岁的巴西总统眼眶微热,那句振聋发聩的宣言响彻全场:“这座工厂对我而言,是卡马萨里和巴伊亚州人民尊严的重生!是你们挺直腰杆的底气!” 这不是即兴的客套,而是一个被工业困境缠绕半个世纪的国家,终于迎来转机时的肺腑之言。在这片曾因福特撤离而沉寂的土地上,中国企业比亚迪的到来,正改写着巴西工业的命运轨迹。
时间倒回 2021 年,一则公告让卡马萨里市陷入寒冬 —— 美国汽车巨头福特宣布关闭在巴西的全部工厂。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业务调整,而是对巴西汽车产业链的 “釜底抽薪”。作为福特海外的第一座工厂,双方的合作延续了整整一个世纪,卡马萨里工厂更是承载着当地数千工人的生计,以及数百家配套企业的希望。公告生效后,轰鸣的机器停转,流水线积起灰尘,曾经的 “工业明珠” 沦为废墟。工人们攥着解聘通知书茫然四顾,依附工厂生存的橡胶、电子配件厂商接连倒闭,整个区域的经济脉搏几乎停滞。
福特的撤离看似偶然,实则是多重矛盾的爆发。彼时全球汽车行业深陷产能过剩泥潭,电动车转型滞后让福特步履维艰;更致命的是美国政府挑起的关税战 —— 不仅对中国加征关税,还将矛头对准巴西的钢铁与铝材出口。这种 “损人不利己” 的政策,不仅让巴西产业受损,连美国本土资本也被迫 “出逃”。巴西政府虽推出再就业培训、财政补贴等补救措施,但工业信心的崩塌,远比失业问题更难修复。卡马萨里的废墟上,刻着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 “被动依附” 的无奈。
就在巴西工业陷入低谷时,比亚迪的到来如同一束光。这家中国新能源巨头没有选择新建厂房,而是在福特遗留的废墟上 “复活” 工厂,投入 55 亿雷亚尔,承诺创造超过 2 万个直接与间接工作岗位。揭幕仪式上,卢拉脱稿演讲的模样让人动容 —— 这位从贫民窟走出、做过车床工人的总统,太清楚 “机器重启” 背后的意义。“我曾失业一年半,经历过连电费账单和牛奶钱都付不起的窘迫,所以我更知道工作意味着什么 —— 是那份安全感、自信与干劲,能传递给妻子儿女的力量。” 他走下讲台,紧紧握住白手起家的王传福的手,将 “比亚迪第 1400 万辆新能源车主” 的荣誉,定格在为巴西定制的比亚迪宋 PRO 上。对卢拉而言,这不是一辆车的交付,而是国家工业尊严的 “失而复得”。
“上帝总用曲折的笔写下坦途,福特离开了,比亚迪来到了这里,所以我们要格外珍惜这份成果!” 卢拉在演讲中多次引用这句谚语,既是对命运转折的感慨,更是对中巴合作的珍视。他盛赞王传福是 “电动汽车领域的奇才,世界顶尖技术的开创者”,感慨 “他把这份信任交给了巴西!我们原本素不相识,他却相信巴西是值得投资的”。 这份跨越国界的信任,让比亚迪的投资远超单纯的商业行为。
比亚迪的进驻,远不止 “建厂造车” 那么简单。它带来的是一套完整的 “产业生态解决方案”:从核心技术到供应链体系,从本地人才培养到适配市场的研发,全方位助力巴西重建汽车产业能力。为了契合巴西以甘蔗乙醇为特色的燃料结构,比亚迪专门研发了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 —— 这种 “量身定制” 的技术,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出,而是对巴西发展模式的尊重,更是让巴西摆脱 “核心技术依赖” 的关键一步。卢拉对此有着清醒的认知:“以前巴西的工厂大多替外国品牌干活,现在不一样了。比亚迪把技术、生产、品牌全留在了本地,这才是真正的合作!”
不止于汽车,比亚迪还在重塑巴西的城市交通。圣保罗的云轨项目已进入测试阶段,2026 年通车后每天可运送 10 万名乘客;22 米长的电动公交穿梭在圣保罗市区,运营成本比传统柴油公交降低 70%。这些改变不止是 “环保升级”,更是巴西城市治理能力的提升 —— 当交通不再依赖进口设备与高昂成本,城市发展的主动权才真正握在自己手里。卢拉对此充满期待:“他们不只在巴西卖车,要销往南美,遍布拉美。我还告诉他:我们还要卖到非洲大陆,那片与巴西只隔着一片大西洋的沃土。”
过去几十年,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之路,似乎总绕不开西方资本设定的 “游戏规则”:要么沦为原材料出口国,要么依赖外资组装加工,核心技术与产业链话语权始终掌握在别人手中。福特在巴西百年,留下的是 “撤离即崩塌” 的脆弱体系;而比亚迪带来的,是 “共建共赢” 的新可能。卢拉尖锐地指出:“我们既要保持大宗商品出口,更要输出智慧成果,传播知识价值,提升产品附加值!” 这种从资源输出到价值创造的转变,正是巴西工业自主的核心诉求。
在美国长期将拉美视为 “后院” 的地缘语境下,比亚迪的投资更具深层意义。这不是 “政治博弈” 的刻意为之,而是中国企业 “以产业促发展” 理念的自然延伸。卢拉在演讲中明确表达了对平等合作的渴求:“我们作为全球南方两大重要国家平等相待,绝不接受任何人的指手画脚!我们要的是尊重与真诚!” 当巴西工人重新走进工厂,当本土配套企业恢复生产,当核心技术实现本地适配,所谓 “主权” 不再是外交辞令中的强硬表态,而是卢拉口中 “靠双手生活的人” 所拥有的踏实 ——“是月底拿到应得薪水时的踏实,让你能在城市街头昂首挺胸!这份踏实是给孩子买食物的底气,是为儿女添新衣的能力”。
“尊严不是在商店里买来的,主权也不是在商店里买来的,体面也不是!它要么与生俱来,要么靠奋斗去获得!” 卢拉的这句话,或许是对这场合作最好的注解。福特离开了,但比亚迪带来了新生。在卡马萨里工厂驶出的每一辆比亚迪汽车上,印着的不只是品牌标识,更是巴西工业的 “重生印记”—— 卢拉站在生产线旁,对工人们高呼:“从今往后,比亚迪也将属于你们!由你们塑造,你们将载入史册!你们是地球上精密、迅捷、节能的汽车的制造者!这份荣耀不只属于中国,还属于中国与巴伊亚州,更属于中国与巴西!”
这场跨越山海的合作,早已超越 “企业投资” 的范畴。它是中国与巴西两个发展中大国的携手,是对 “真正主权” 的共同探索:当一个国家能自主掌控产业命脉,能为人民创造稳定的未来,这份尊严与底气,才是最坚实的 “国家名片”。正如卢拉在演讲结尾所言:“今天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天”,因为这一天,巴西工业的坦途,正从废墟之上缓缓铺就。
来源:亲爱的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