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秋色600年不老密码:从市井赛会到全球盛宴的蜕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18:39 1

摘要:从明清时街坊邻里“角胜争奇”的烟火盛会,到如今联动全球的文化嘉年华,这项岭南民俗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生长,既留住了老佛山的记忆根脉,又长出了契合当下的鲜活枝叶。

“民俗的生命力从不在一成不变,而在守正创新。”佛山明清史史专家罗一星的评价,道破了佛山秋色近六百年绵延不绝的核心密码。

从明清时街坊邻里“角胜争奇”的烟火盛会,到如今联动全球的文化嘉年华,这项岭南民俗在时代浪潮中不断生长,既留住了老佛山的记忆根脉,又长出了契合当下的鲜活枝叶。

老佛山的“技艺较量”:藏在热闹里的文化基因

佛山秋色的“好玩”,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了街坊们的共识。乾隆年间,文人陈炎宗笔下“行者如海,立者如山”的描述,还原了当时秋色巡游的盛景——每年秋宵,佛山镇的街巷里灯火通明,柚灯纱笼交相辉映,巡游队伍要闹到三更才散,这便是老佛山独有的“秋宵狂欢”。

1977年石湾镇秋色巡游。 杨耀桐拍摄并提供

由石湾人民瓷厂工人制作的“孔雀开屏”陶瓷产品。 杨耀桐拍摄并提供

1988年秋色之水色。 杨耀桐拍摄并提供

1982年秋色车心貂蝉拜月。

表演者以骏马代步,扮演英雄故事者,称之为“马色”。

景色里的“台面”“担头”工艺品,用蜡做猪肉,其工艺达到了以假乱真。 杨耀桐拍摄并提供

那时的秋色,本质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技艺大赛”。车色用薄纱竹篾扎成花车,里面男扮女装的“色心”藏脚而行,被戏称为“观音头,扫把脚”;飘色的小童借着铁条高悬半空,看似凌空而立,堪称当时的“视觉魔术”;灯色则用纱纸、通草扎制,透光性极佳,夜晚点亮后宛如星河落地。

最绝的是“以假乱真”的比拼规矩,景色里的“台面”“担头”工艺品,用蜡做猪肉、用阶砖末充虾卵,连行家都难辨真假,谁仿得越像,就能赢得铺店老板准备的绣旗锦标。

这场盛会里,藏着佛山人的精气神。庶民和少年是绝对主角,他们带着自己的作品巡游,在街坊的喝彩中收获满足。

罗一星曾提及“龙母斗观音”的典故:有一年,经济富庶的观音堂铺以竹篾扎制一只“大虾公”,借“明虾尺下”的谐音巧思暗讽对手——“虾”在粤语中谐音“欺负”,“尺下”则谐音供奉龙母庙的“栅下铺”,意含挑衅。

栅下铺随即巧妙反击,在花车上搭建纸莲台,台周贴满白纸剪制的白蚁,还醒目地举着“白蚁蛀观音,自身难保”的标语,以此反嘲观音堂铺。各铺借创意巧思比拼实力、一较高下,这种藏于良性竞争中的集体凝聚力,让秋色成了佛山人最上心的集体记忆。

四十年复苏之路:从技艺回归到文化升级

上世纪八十年代,沉寂多年的秋色迎来了“重生”。1982年的秋色赛会,是1931年后规模最大的一次,1300多人组成的巡游队伍绵延三华里,1700多件传统工艺品重现街头。祖庙周边挤满了观众,50万看客里既有本地街坊,也有上万名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人数比当时佛山城区人口还多一倍。老艺人们重拾竹篾、纱纸,用凉粉做“塘鲺”、用陶瓷片拼“孔雀”,让失传多年的技艺重见天日。

2009年11月6日—8日,“2009佛山秋色大巡游”队伍吸引众多市民游客观演。

2009年11月6日—8日,由10辆彩车、50多个表演项目、近3000名演职员组成的“2009佛山秋色大巡游”队伍,在佛山五区精彩上演。

佛山狮头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黎婉珍在佛山市博物馆大堂向青少年介绍佛山狮头历史。

2008年,佛山秋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更是年年举办,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快车道。这一时期的秋色,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开始“尝新”:2009年推出的“日景”巡游,打破了仅在夜间举办的传统;同年还邀请新疆伽师、西藏墨脱等地的表演队伍加盟,让南北非遗在佛山街头碰撞。1999年的巡游中,小汽车模型与传统武术同台亮相,更开启了秋色融合时代元素的尝试。

2025年“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佛山秋色赛会启动仪式现场。

传承的种子也在悄然播撒。从2016年起,“小手拉大手·大城小工匠”活动连续举办八年,3000多个家庭跟着非遗传承人学扎灯、做手作,获奖孩子还能带着作品走上巡游街头。老艺人陈棣桢曾带着灯色技艺远赴美国表演,2006年佛山灯展在曼谷展出时,泰国市民惊叹“从没见过这样漂亮的彩灯”,秋色渐渐成了跨文化交流的纽带。

新时代的“全域狂欢”:老民俗玩出新花样

如今的佛山秋色,早已不是“本地人的热闹”,而是辐射全球的文化盛宴。2024年的祖庙秋祭大典上,106件古仪仗肃穆登场,祭品敬奉、进香祭酒等环节完整复刻,海内外乡亲专程返乡,在仪式感中重温家乡记忆。而即将到来的2025年秋色,更将“守正创新”演绎到新高度。

国际范儿是今年的一大亮点。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与2025年广东非遗周暨佛山秋色活动联动,美国、南非、塞尔维亚等13个国家的艺术团将加入巡游,外国舞蹈与佛山醒狮同场献艺,创下外国团队参与数量之最。科技与传统的碰撞更令人期待:“哪吒”形象与宇树机器人携手亮相,黄飞鸿主题的开路表演用上电影蒙太奇手法,50米长的湖南汝城香火龙夜晚巡游时红光流动,与佛山彩扎技艺形成跨地域对话。

体验感也全面升级。岭南新天地、王府井紫薇港等三个会场将集结86项非遗项目,“舌尖品非遗”专区既能尝到佛山老字号,也能吃到贵州、湖南的特色佳肴。商圈里的“第二现场”设置大屏直播巡游,彩车流动展示、非遗市集同步开启,市民不用挤街头就能沉浸式参与。国潮方阵、陶艺展吸引年轻人打卡,非遗鱼灯、祈福冰箱贴等文创产品,让秋色记忆能“打包带走”。

从明清的“七色争奇”到如今的“全球共舞”,从铺区赛会到文旅IP,佛山秋色用六百年证明: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时代土壤中不断生长的活态文化。

罗一星认为,那些竹篾扎就的匠心、街坊喝彩的热情、与时俱进的探索,共同构成了这项民俗的不老密码,让佛山秋色在岁月中愈发鲜活。

文字丨佛山市新闻中心记者束维

资料图由杨耀桐、佛山档案以及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提供

来源:佛山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