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茶的朋友们,不知道您在品茶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有人描述茶“喉韵深邃”,有人说“茶气十足”,还有人说这泡茶“水路细腻”……
爱茶的朋友们,不知道您在品茶时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场景:有人描述茶“喉韵深邃”,有人说“茶气十足”,还有人说这泡茶“水路细腻”……
这些听起来颇有“玄学”色彩的词语,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茶圈这些高频“行话”。
01. 茶气:一杯茶的身体地图
“这茶茶气重,喝着通透”—— 不少人听到这话会下意识找“气”的踪迹,其实茶气从来不是可见的烟雾,而是茶汤入体后引发的综合感受。
茶气是什么?
喝几杯热茶后,感觉后背发热、浑身舒畅,或打个悠长的嗝——这就是最直接的“茶气”。
从科学角度看,这是茶叶内含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茶多酚与生物碱(如咖啡因)共同作用,促进血液循环,让身体发热;茶叶中的糖类等可溶性物质,则能提供能量,缓解疲劳。所以,茶气足的茶,让人感到“舒服、解乏”。
不同茶的“茶气”体验
普洱生茶(尤其是古树茶):茶气强烈,几杯下肚,酣畅淋漓之感便席卷而来。武夷岩茶:风骨内敛,一道暖流沉于丹田,余韵悠长。古树红茶:温润如玉,茶气如阳光般包裹全身。老白茶:清雅绵长,于无声处抚平内心的烦躁。02. 岩韵:武夷岩茶的独家印记
聊武夷岩茶必提“岩韵”,有人说它是“岩石味”,有人说它是“喉间回甘”,其实它是武夷岩茶独有的“岩骨花香”特质,是武夷山地貌与焙火工艺共同刻下的印记。
岩韵从何而来?
乾隆皇帝在《冬夜烹茶》中写的“气味清和兼骨鲠”,被学界认为是对岩韵最早的描述 —— 这“骨鲠”二字,恰恰点出了岩韵的核心来源。
土壤:武夷山丹霞地貌,矿物质丰富,赋予茶叶独特的“风骨”。树龄:老茶树根深,吸收更多矿物质,岩韵更显。工艺:传统做青与焙火,炼出“骨”与“香”的平衡。怎么喝出岩韵?
闻香:干茶有焦糖香、果甜香,冲泡后冷闻仍有幽香气,且无杂味。观清:汤色清澈艳亮,入口茶味纯净,无青涩感。品甘:茶汤醇厚饱满,咽下后回甘迅速,喉底泛甜。察活:七八泡后茶香仍在,口腔留有“厚重感”,这便是岩韵的持久力。简单说,岩韵不是单一的味道,而是“茶汤有骨感,回甘有层次,香气有记忆” 的综合体验。
03. 茶韵:好茶的通用语言
如果说“岩韵”是武夷岩茶的专属款,那茶韵就是所有好茶的“通用语”。它并非某种特定风味,而是茶汤带给口腔、喉咙乃至身心的整体愉悦感。
茶韵的几种体验
我们日常品茶聊的“韵”,主要指味觉与感官的深层感应:
喉韵:茶汤咽下后,喉部感受到的润滑、开阔与持久的回甘。好茶饮后,喉间如沐甘泉;劣茶则会有干燥、紧缩的“锁喉”感。涎韵:也就是“生津”,优质茶汤能刺激口腔不断分泌唾液,带来湿润舒坦的感觉。回韵:指茶汤喝下后,香气与滋味在口腔中的持久度与变化。优质茶能留下均衡、舒适的感受,令人回味无穷。不同茶的“韵”各有千秋
普洱茶讲“陈韵”:岁月沉淀出的温润、醇厚与安宁。铁观音讲“音韵”:兰花香与回甘交织的独特风味。黄山毛峰讲“冷韵”:冲泡后冷却仍有的清雅香气。凤凰单丛讲“山韵”:自带山野气息的高扬香气与喉韵。品茶,是一场取悦自己的仪式
茶圈的这些词汇,本质是老茶客为了传递细微感受创造的“沟通工具”,而非评判茶叶的唯一标准。
一杯茶好不好,终究要回到自身:入口是否顺滑,饮后是否舒畅,是否合自己的口味与心境。
不必为了听懂“行话”而焦虑,也不必为了追求“茶气”而盲目买贵茶。静下心来,多喝多品,自然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品茶语言。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作分享交流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众多好茶
汇聚于
上海帝芙特国际茶文化广场
欢迎广大茶友前来品饮
聚焦茶人茶事,服务产业经济
传播茶文化,分享茶知识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点赞分享!
来源:帝芙特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