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作为现在AI行业的巨头,OpenAI和Anthropic的存在绝对不容忽视,而他们也开始纷纷扩展自己的业务,进行对市场的疯狂扩张。
说起AI的发展,大家如今能想到的就是中美AI的斗法。但是殊不知,在美国的各个企业中,也面临着十分残酷的竞争。
毕竟未来AI的发展中,除了国家能够抢占先机外。掌握主动的企业也可以得到诱人的利益。
而作为现在AI行业的巨头,OpenAI和Anthropic的存在绝对不容忽视,而他们也开始纷纷扩展自己的业务,进行对市场的疯狂扩张。
2025年的AI圈比过年还热闹,OpenAI和Anthropic这两大巨头最近动作不断,一个忙着把AI塞进购物、视频各种场景,一个死磕编程领域不放手。
有人说OpenAI这是要打造超级APP垄断市场,也有人觉得Anthropic专注技术才能走得远,甚至马斯克都出来断言Anthropic“不会赢”。
这场AI界的“楚汉之争”,到底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咱们今天就掰开揉碎了聊。
先看OpenAI,最近真是把“不务正业”玩到了新高度。
以前大家用ChatGPT,顶多是问问题、写文案,现在倒好,打开ChatGPT在美国都能直接买东西了。
他们搞了个“即时结账”功能,和Etsy合作,你跟AI聊两句想买个手工饰品,直接在对话里就能下单付款,后续还会接入Shopify,支付环节交给Stripe打理。
不光拉商家,他们还放了个开源标准出来,叫“AgenticCommerceProtocol”,就是想让更多商家主动把服务接到ChatGPT上,把购物流程全打通。对企业用户,OpenAI也没闲着。
ChatGPT商业版上线了“共享项目”功能,团队成员能一起用,项目里的资料、上下文都能共享,还能设置管理员控制权限。
这一下,ChatGPT就从个人用的小助手,变成了团队协作的平台,能存知识、分任务,实用度确实提上来了。
更让人关注的是,OpenAI还盯上了短视频赛道。
基于最新的Sora2技术,他们直接推出了一款叫“Sora”的短视频APP,主打AI生成视频的创作和浏览。
跟TikTok、抖音不一样,这个APP不捧网红,而是让用户把自己、朋友甚至宠物做成视频主角。
a16z的合伙人JustineMoore看得挺透,说OpenAI这是想做社交网络,类似早期的Instagram,不是TikTok那种纯内容平台。
用户在这儿不只是刷视频,更是创作自己圈子里的表情包和小故事,这种内容自带感情,容易传播。
但这条路可不好走。TikTok、Meta这些巨头早就在AI视频上发力了,TikTok的AIAlive能把图片转成视频,Meta最近也推出了短视频APPVibes。
a16z的投资人也泼了冷水,说想从工具变成内容平台太难了。
一方面用户习惯在人多的地方发东西,AI生成的视频最后可能还是会传到X、Instagram这些老平台。
另一方面,用户做视频不会只靠一个工具,Kling、Midjourney这些都会用,ChatGPT想独占用户根本不现实。
不过SamAltman信心挺足,说团队测试时特别喜欢这个APP,还考虑到了用户可能上瘾的问题。
他坦言,AI视频要是没做好,很容易变成一堆没人看的“垃圾内容”,团队花了很多心思避免这种情况,现在还在试不同的方向。
OpenAI敢这么折腾,底气来自庞大的用户量。截至2025年8月,ChatGPT的周活用户已经突破7亿,差不多是全球9%的人口,年初才5亿,增长速度太吓人了。
有了这么大的流量池,赚钱的路子也多了,除了订阅费、API收入,现在又多了电商佣金分成,越来越像个平台公司,而不只是卖AI模型的。
再看Anthropic,跟OpenAI比起来,简直是另一个极端,一门心思扎进编程里。
提到他们的Claude,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写代码厉害”。
就在OpenAI官宣SoraAPP的前一天,Anthropic推出了新模型ClaudeSonnet4.5,直接号称“世界最好的编程模型”,还能构建复杂的AI代理,用电脑也最顺手。
这话不是吹牛,看SWE-benchVerified的评估数据就知道。
这个模型处理复杂任务时,能保持30多个小时的专注度,跨文件改大型代码库、调用外部工具都没问题,还不会丢上下文。
新增的记忆功能更实用,能保存项目进度,后面想改之前的设定也能回溯。
现在Claude在编码任务里的使用率已经高达36%,从2025年5月全面推出ClaudeCode到现在,已经赚了5亿多美元运营收入,三个月内使用量翻了10倍,这数据在编程领域相当能打。
Anthropic的重心一直是B端市场,跟OpenAI侧重C端订阅不一样。目前他们已经有30多万家企业客户,运营收入超10万美元的大客户,一年里增长了近7倍。
赚钱模式还是靠席位订阅和API按量收费,因为编程和长时任务耗的token多,收入主要来自用户的深度使用。
2025年9月,Anthropic刚完成130亿美元的F轮融资,估值到了1830亿美元。
从2023年3月推出Claude,到2025年初年化收入10亿美元,八个月就涨到50亿美元,预计年底能到90亿美元,增长速度一点不慢。
他们还打着“安全”的旗号闯政府市场,专门搞了个ClaudeGov模型,跟美国国防部签了2亿美元的合同,进了劳伦斯利弗莫国家实验室,跟国家核安全局合作,甚至以1美元的低价给三大政府部门开放使用。
为了证明安全,还请美国能源部的核专家测试,怕模型泄露敏感信息。
不过Anthropic在政府这边也有麻烦。2025年9月白宫办晚宴,SamAltman、TimCook这些科技大佬都去了,还轮流夸特朗普,唯独Anthropic的CEODarioAmodei没在场,有传言说他根本没被邀请。
原因很简单,DarioAmodei之前批评过特朗普的AI政策,2024年总统大选时还把特朗普比作“封建军阀”,劝朋友投哈里斯。
这一下,外界都担心Anthropic会不会丢了几十亿美元的政府合同。反观OpenAI,SamAltman在白宫和市场上都摆出合作的姿态,跟政府的关系明显更顺。
现在问题来了,这两家走的路到底谁对谁错?其实没那么简单。
OpenAI像个B2C平台公司,靠规模和多元收入增长,目标用户多,连企业市场也想抢;Anthropic更像B2B公司,拼的是技术深度和专业性。
OpenAI的优势很明显,7亿用户的基数摆在那儿,做超级APP有天然优势,但麻烦也不少。
搞电商闭环,就得面对履约、退货、防欺诈这些传统难题;想把方方面面都覆盖到,在编程这种需要深度的领域,很可能被Anthropic甩在后面。
而且Sora想抢短视频市场,对手都是TikTok、Meta这种老牌玩家,想突围太难了。
Anthropic的强项是编程和企业服务,跟AWS、微软合作后,在云服务和办公生态里也有了分发优势。
但风险也不小,技术领先不是永远的,OpenAI、谷歌都在加强编程和AI代理能力,说不定哪天就被赶超了。
另外,现在AI产品越来越靠C端带动,Anthropic的名气比OpenAI差远了,品牌渗透不够,以后会不会被边缘化都说不准。
现在业内看法也分裂,马斯克今年9月就在X上放话,说Anthropic根本没可能赢。
有人提醒他以前也看衰过OpenAI,马斯克还澄清,说一开始觉得OpenAI赢谷歌的概率是1%,后来提到10%,跟看衰Anthropic不一样。
从估值来看,OpenAI在全球私营公司里排第三,Anthropic排第七,前者比后者多了1000多亿美元,差距确实大。
其实两家的打法差异,早从2022年就开始了。那年中Anthropic就完成了首个模型训练,但非要等安全和协调工作做好才发布Claude,结果被OpenAI抢了先,ChatGPT当年就火遍全球。
直到现在,OpenAI在抢话题上还是很有一套,Anthropic刚发布ClaudeSonnet4.5,第二天SamAltman就官宣SoraAPP,把风头全抢了。
就算没新产品,SamAltman也经常在社交平台发些模棱两可的推文,吊足大家胃口,把产品发布变成了心理战和市场战。
不过话说回来,AI时代不一定只能有一个赢家。
微软靠深耕企业市场站稳了脚跟,Facebook靠C端规模做成了社交帝国,现在反垄断越来越严,AI行业大概率也会是多家分食的格局,区别只是谁的市场份额大,谁的护城河深。
OpenAI的电商能不能成,Sora会不会变成“AI版TikTok”,还是热闹一阵就凉了?Anthropic的编程优势能保持多久,会不会丢了政府订单?
马斯克的预言到底准不准?这些问题现在没人能给出答案,但随着两家一轮轮的产品更新,答案总会慢慢清晰。
不管最后谁输谁赢,这场AI双雄的较量,都在推着整个行业往前跑,对用户来说,能用到更好用的AI产品,才是最实在的。
来源:科技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