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关注 | 探寻健身团行走边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11:32 1

摘要:近年来,银川市各大公园、健身步道上,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健身团逐渐成为一道热闹的风景线,他们身穿统一服装,伴随着响亮的音乐,以整齐的队列迈步前行。然而,热闹背后,其噪音扰民、队列占道等问题,也引发了群众对公共空间受侵占的不满情绪。近日,记者走访银川市多处健身团的活

近年来,银川市各大公园、健身步道上,以中老年人为主的健身团逐渐成为一道热闹的风景线,他们身穿统一服装,伴随着响亮的音乐,以整齐的队列迈步前行。然而,热闹背后,其噪音扰民、队列占道等问题,也引发了群众对公共空间受侵占的不满情绪。近日,记者走访银川市多处健身团的活跃区域,对话居民、团员及管理部门,共同探讨公共空间的使用边界。

健身扰民何时休

9月22日傍晚,银川市兴庆区丽景湖公园沿湖步道上,出现两支健身团。其中规模较大的一支有近80名队员。全员身着统一的红色运动衫、白色长裤,帽子与腰间腰包也保持同款配色。领队手持扩音器播放节奏强劲的歌曲,同时吹哨指挥,队员们则高甩双臂、迈着整齐步伐快速前进,队伍后方还有10余名未穿统一服装的市民跟随,形成一条延伸数十米的“尾巴”。

“公园步道本应面向所有群众,但这么大一支队伍浩浩荡荡走来,其他人只能往两边让路。”家住丽景湖公园附近小区的王女士称,3年前这支健身团开始成形并逐渐壮大,如今已成为公园步道上的固定景象。尽管健身团在公园内行进未直接干扰交通,但其庞大规模占据了更高“路权”,其他来公园散步的市民,都要主动“避其锋芒”。

除丽景湖公园外,沿唐徕渠修建的多条健身步道上,也活跃着不少健身队伍。市民张先生表示,这些步道宽度有限,仅能容纳两人并排行走,而健身团常以两至三人并排的方式前进,将道路完全挡住。“我曾跟他们理论,对方却称只是正常走路,没有妨碍他人。”他还指着步道旁的居民楼抱怨,“占道也就罢了,我家住在三楼,夏天开窗通风时,他们播放的音乐能直接传到客厅,孩子写作业都受影响。”

唐徕渠长城路路段的居民同样对健身团颇有意见,甚至盼着能将其“取缔”。“最开始只有1支队伍,现在已经变成3支队伍,每支队伍前后都背着大音响,塑胶跑道全被他们占了。”市民刘先生坦言,“我们并不反对健身,集体健身本身是好事,但能不能把高音喇叭关掉?公共场所总得讲文明吧。”

在华雁湖公园周边,市民李女士的困扰则与交通安全有关。“健身团晚上7点多还在非机动车道上走,我接孩子放学骑车经过时,必须专门绕开他们。即便上前劝阻,也没什么用。”

记者多地走访发现,部分健身团秩序尚可,但其庞大的队伍体量与嘈杂的声响,仍使其成为公共空间中无法被忽视的存在,客观上改变了公共空间原有的使用生态。从居民的频繁“吐槽”中可梳理出三大核心问题:一是噪音扰民,鼓点强烈、穿透力强的音乐声,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休息;二是挤占公共空间,健身步道、非机动车道被占用,导致其他居民通行受阻;三是沟通不畅,部分团员在居民反馈问题后,并未采取任何改进行为。

行走前的拉伸活动。

健身之外,更是精神归处

9月22日,一场秋雨过后,银川市气温降至18摄氏度。清晨7时许,记者前往海宝公园寻找健身团,却未发现其身影。“这几天天冷,队伍就拉不起来了。”一位安保人员解释道,“而且开学后,不少老人要接送孩子、做饭,也就顾不上了。”

对多数参与者而言,“健走”是家庭生活之外的休闲选择,也有人却将其视为雷打不动、风雨无阻的重要“仪式”,今年刚退休的赵女士便是如此。“以前上班时盼着退休,真退了才发现,日子比上班还难熬。”赵女士说,自己与孩子分开居住,退休后常在买菜、做饭、睡觉、看电视的循环中消磨时间,孤独感也随之而来。加入健身团后,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如今,每天清晨5时,赵女士的闹钟准时响起。她会乘坐半小时公交车前往中山公园,暴走3公里后,和队友们聊天、拍照,之后再去市场采购。“每天跟着大家走一走,心里也变得舒畅了。”赵女士感慨,“人到晚年,还是得有个爱好当作精神依靠。”

在健身团的“死忠粉”中,多数人与赵女士心态相似。这些成员大多已经退休,离开熟悉的工作环境与社交圈后,突然多出的大把时间需要填补。而健身团凭借规律性的活动、明确的行进目标,让队员们“有事干”“有奔头”,从而获得心理满足。

记者还观察到,随着团队规模从三五人扩大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健身团内部也形成了一套简单的组织架构:有负责统筹的团长,有带队前行的领队与排头兵,还有管理音响等设备的后勤组组长。这种“组织性”,赋予了参与者秩序感与认同感。“它的功能远不止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给老人一个稳定的社交平台,帮助他们重建社会联系。”赵女士的女儿表示,简单将健身团标签化为“扰民团体”有失偏颇,她支持母亲参与“暴走”,也希望他人能多些理解。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公众监督与舆论压力的增加,部分健身团也开始出现积极变化。市民李先生在森林公园晨跑时就发现,健身团主动调整了队列。“之前对他们占道的行为很不接受,现在看到他们减小了间距,只占了半边健身步道,不影响其他路人通行,这样就好多了。”李先生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能和谐相处。”

“堵疏结合”方能长远

记者走访中,不少居民对健身团扰民、占道等问题表达不满,同时呼吁出台更明确的管理规范与处罚措施,限制其“出格”行为。

当健身团侵占公共空间时,究竟该由谁管理?

兴庆区某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表示,综合执法大队管理范围有限,“主要负责固定区域的商贩扰民、乱贴小广告等情况,健身团扰民显然超出了我们的管理权限”。该工作人员建议,小区内健身团扰民可联系物业协调,公园内的问题则应找公园管理处处理。

多个公园管理处负责人则称,自身职权有限,无法对健身团实施实际处罚,仅能以劝导为主。“健身团行为未过界,我们不能强行驱赶,若觉得扰民,可报警处理。”银川市某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说。

银川市多个公园的辖区派出所表示,健身团噪声扰民问题可反馈至公安部门,接到投诉后会安排社区民警对接团队负责人,进行劝诫指导,若音量过大,会要求调小以避免影响居民;至于占道问题,应优先联系交警部门。

一旦健身团活动从公园、步道蔓延至城市道路,涉及占道、影响交通秩序,交警部门便应介入了。“若发现占用非机动车道、阻碍交通等危险行为,我们会现场教育团队成员,并约谈组织者,责令立即停止和整改。”一名交警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阻碍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通行,处警告或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但面对大规模、流动性的健身团,执法仍面临挑战,且多以劝导教育为主,强制处罚案例较少。

今年8月31日,广西阳朔“路霸暴走团”被央视曝光,引发全国关注。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随后展开研究,提出针对这类团体的管理建议。专家指出,健身引发的公共空间侵占问题成因复杂,需各管理部门加强合作、综合治理,并注重“疏堵结合”。

“堵”的核心在于为这些健身团体划定清晰的规则边界。相关部门需出台更具操作性的规范性指导意见,明确其活动时间、地点、音量标准等,为管理和执法提供依据。例如,明确禁止占用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规定夜间活动音量上限,要求活动区域尽量远离居民区等。

银川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银川市虽未出台专门规范性文件,但已开展多项相关工作:通过媒体、社区宣传栏等渠道,宣传文明健走知识与交通法规;引导健身团选择远离居民区、不影响交通的活动路线与时间;鼓励社区、老年大学等组织正规健身活动,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

“从长远发展看,对健身团的治理‘堵不如疏’。”该负责人强调,社区、公安、交警等部门应加强对老年群体的安全宣传与文明引导,“明确告知他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等禁行区域,以及适宜锻炼的时间点,同时提醒控制音乐音量,在公园、专用健身步道等合适场所活动,保障自身与他人安全”。

此外,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提升,中老年人健身需求日益增长,但专用健身空间仍显不足。“未来若能增加更多健身步道、公园休闲区域,同时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形成协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健身团引发的矛盾。”银川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宁夏日报记者 王雨婷 实习生 黎霁玥 文/图)

来源:宁夏日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