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短道速滑世巡赛混合团体 2000 米接力决赛最后一圈,中国队还排在第三,眼看金牌就要旁落,刘少昂像道红色闪电从人群中窜出,硬生生在终点前把韩国队和荷兰队甩在身后。
“刘少昂疯了吗?!他居然从内道切进去了 —— 超了!又超了!冲线!我的天这是绝杀啊!”
10 月 13 日凌晨的蒙特利尔冰场,当解说员的嘶吼穿透屏幕,无数守在直播间的中国观众差点把手机扔出去。
短道速滑世巡赛混合团体 2000 米接力决赛最后一圈,中国队还排在第三,眼看金牌就要旁落,刘少昂像道红色闪电从人群中窜出,硬生生在终点前把韩国队和荷兰队甩在身后。
2 分 39 秒 53,新赛季首金到手,这波操作别说对手看懵了,连计时器都得反应两秒。
别以为这只是运气爆棚的 “神来之笔”,在中国短道速滑的字典里,从来没有 “放弃” 二字,只有 “不到最后一秒不算完” 的热血传承。
从最外道出发的 “逆袭剧本”,每棒都在死磕
了解短道速滑的都知道,混合团体 2000 米接力就是场 “冰上肉搏”—— 两男两女要完成 18 圈滑行,交接棒误差不能超过 0.1 秒,稍有不慎就会被对手连超带撞。这次中国队抽到的还是最吃亏的最外道出发,等于从起跑就落后半个身位。
“刚开始那几圈看得我手心冒汗,王欣然和张楚桐拼尽全力才没被甩开。” 有老粉在评论区留言。比赛前半程确实揪心,四支队伍咬得死死的,中国队在第四和第三之间反复横跳。
直到孙龙接棒的那刻,局势突然变了 —— 这个 20 出头的小伙子像是按了加速键,弓着身子在冰面上划出流畅的弧线,借着一次弯道超越把位次提到了第二。
现场镜头扫过教练席,有人悄悄握紧了拳头。短道接力从不是个人秀,每一棒都得扛住压力。2022 年北京冬奥会那枚历史性的混接金牌,至今让人心潮澎湃。
当时半决赛中国队被判小组第三,所有人都以为没戏了,多亏王濛在解说席喊着 “肯定犯规了!看回放!”,最终裁判取消了俄奥队和美国队的成绩,中国队才惊险晋级决赛。
这次蒙特利尔之战,中国队把 “团队默契” 刻进了骨子里。
最后 10 圈刘少昂首次领滑时,荷兰队几次想从外道超越,张楚桐硬是用身体挡住了进攻路线;孙龙交接棒时脚下打滑,立马调整姿势稳住节奏,没给对手任何可乘之机。
就像范可新说的:“集体项目比个人项目重千倍,每一棒都得滑出最好的水平,差一点都不行。”
最后一圈的 “生死时速”,藏着 12 年的坚持
如果说前 17 圈是 “稳扎稳打”,最后一圈就是 “赌上一切”。
当比赛进入最后 5 圈,加拿大队突然摔出赛道,冰屑飞溅中,荷兰队和韩国队趁机提速,瞬间把中国队挤到了第三。直播间里已经有人开始叹气:“这下悬了,还差一圈根本来不及……”
但他们忘了,中国队里有刘少昂 —— 这个拿过奥运冠军的 “超越狂魔”,最擅长的就是创造奇迹。
最后一圈铃声响起时,刘少昂还跟在韩国选手身后半个身位。就在所有人以为他要保存体力冲刺时,他突然重心一压,从几乎不可能的内道缝隙里钻了过去!
韩国选手惊得赶紧变线,却被刘少昂借着惯性甩开。紧接着,他又瞄准了前面的荷兰队,在终点线前 0.1 秒完成第二次超越,红色战衣率先冲过计时器。
“我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就想着往前冲。” 赛后刘少昂抹着脸上的冰碴子笑了,语气轻描淡写,可看过训练视频的人都知道有多拼。
为了练内道超越,他每天要在冰上滑够 40 公里,摔倒次数多到护具都磨破了边;和队友磨合交接棒,经常从早上练到深夜,直到每个人都能精准预判队友的滑行节奏。
这种 “死磕到底” 的劲儿,早成了中国短道队的基因。2022 年北京冬奥会,武大靖在最后一棒被意大利选手紧追,哪怕体力耗尽,还是死死守住位置,最终以 0.016 秒的优势夺冠。
赛后他掩面落泪:“这四年我们经历得太多了。” 而范可新那句 “每天下了冰场嗓子里都是带血的”,更是戳中了无数人的心。从武大靖到刘少昂,从范可新到张楚桐,这股劲儿从来没断过。
犯规、意外、绝杀:短道的魅力就是 “永不设限”
有人说短道速滑是 “最刺激的竞技体育”,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这次蒙特利尔之战,加拿大队摔出赛道的意外,让人想起 2023 年首尔站的 “离奇判罚”—— 当时韩国队和美国队都犯规了,却因为国际滑联的新规双双拿到铜牌,让观众直呼 “看不懂”。
但中国短道队从不是靠 “运气” 或 “规则” 赢比赛的。
2022 年半决赛,美国选手瑞安・皮维罗托越过蓝线阻碍交接棒,中国队差点被挤出决赛,可即便身处劣势,队员们也没放弃滑行,最终靠着裁判公正判罚晋级,又在决赛里凭实力夺冠。
这次面对荷兰队的紧逼和韩国队的干扰,中国队全程没出现一次犯规,每一次超越都干净利落。
“这就是中国短道的底气。” 有网友总结得精辟。短道速滑的赛道只有 111.12 米一圈,却浓缩着竞技体育的所有魅力 —— 有意外,有对抗,更有永不放弃的拼搏。就像孙龙说的:“我们上场前就奔着冠军去,因为我们知道自己的实力配得上。”
从冰场到人生:所谓奇迹,不过是把 “不可能” 熬成 “可能”
当刘少昂和队友们相拥庆祝时,蒙特利尔冰场的欢呼声里,混进了无数中国观众的呐喊。这枚金牌不仅是新赛季的开门红,更印证了那句老话:“哪有什么天生神力,不过是百炼成钢。”
中国短道速滑队从来不是 “常胜将军”,他们也经历过失利、伤病和质疑。但无论是武大靖带伤上场,还是刘少昂极限超越,无论是老队员坚守十二年,还是年轻选手敢打敢拼,他们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所谓奇迹,不过是把别人放弃的时刻,当成了自己的起点。
就像冰面上那些清晰的划痕,每一道都是成长的印记。这枚金牌属于刘少昂,属于每一位上场的队员,更属于那些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教练和工作人员。
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它更像一剂 “强心针”—— 生活里的 “最后一圈” 从来不少,或许是差一点完成的项目,或许是快坚持不下去的目标,但只要像中国短道队那样,不放弃、不退缩,说不定下一秒就是 “绝杀时刻”。
新赛季才刚刚开始,那些冰面上的红色身影,还会带给我们更多惊喜。毕竟,中国短道的故事,永远未完待续。
来源:双蛋小福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