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10月,新加坡盛港组屋惊现双尸案:47岁剑桥博士徐娜饿死门边,身旁是已成白骨的七旬父亲。这场悲剧撕开了精英教育的光鲜外衣,暴露高压竞争下的隐秘伤痕。
2025年10月,新加坡盛港组屋惊现双尸案:47岁剑桥博士徐娜饿死门边,身旁是已成白骨的七旬父亲。这场悲剧撕开了精英教育的光鲜外衣,暴露高压竞争下的隐秘伤痕。
警方破门时,腐臭弥漫——父亲白骨化于卧室,女儿徐娜蜷缩在客厅门边,死亡时间相隔一月。
邻居回忆,母女2017年丧母后彻底封闭:父亲极少出门,女儿行为怪异,“像在自言自语”。而徐娜的履历却耀眼至极:新加坡国大计算机本硕、剑桥博士、法国顶尖研究院科学家,标准的“跨国精英模板”。
新加坡《2023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青少年存在焦虑症状,其中高学历群体因“完美主义”更易崩溃。徐娜的案例并非孤例,2024年南洋理工大学一名博士生因论文压力跳楼,遗书提到“无法承受精英标签”。
徐娜的成长轨迹是新加坡分流制的典型产物:小学三年级即通过“高才班”筛选,中学进入顶级名校,一路享受资源倾斜,却也背负“必须成功”的枷锁。
分流制弊端:2019年前,新加坡学生12岁即被分为“普通”“学术”“技术”三流,标签伴随终身。
家长推手:补习文化猖獗,85%家庭为孩子报名额外课程(新加坡统计局2024年数据),形成“怕输(Kiasu)心理”恶性循环。
韩国“高考工厂”大峙洞补习街近年频发学生自杀事件,与新加坡类似,反映东亚教育体系的共性困境——用单一标准衡量人性。
2019年新加坡宣布2024年全面废除分流,改为“科目分级”,允许学生按能力选课。但徐娜的悲剧证明,制度易改,文化难移。
心理学家李伟明指出:“分流制废除后,家长焦虑并未减轻。真正的病根是社会将‘成功’窄化为学历与薪资。” 四、反思:我们到底在为什么而教育?
徐娜的结局令人唏嘘:前半生攀登学术高峰,后半生困在精神牢笼。她的故事叩问每个家庭:教育的目标是“生存优势”,还是“生命质量”?
当新加坡的组屋再次亮起灯火,又有多少“徐娜”正在孤独挣扎?精英教育的绞索,真的松开吗?欢迎留言讨论——你的孩子,是否也在经历看不见的“分流”?
来源:莫离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