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皇帝学了那么多历史,就学不会对老百姓好一点?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3 09:19 1

摘要:但和现代社会不同,在古代的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不是一致的。统治者确实关心老百姓,但这和关心家里的牛马韭菜差不多,养好他们、不让他们被欺负、让他们长得更好一些,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国家机器运转更顺畅。

为什么皇帝学了那么多历史,就学不会对老百姓好一点呢?

每当看到重复历史上的错误,就会有人引用一句话:人类从历史中获得的唯一教训就是从不吸取任何教训。

很多人会幼稚地认为,国家就是用来造福百姓的,所以他们觉得没学会造福百姓,就是没从历史中学到经验教训。

但和现代社会不同,在古代的绝大多数历史时期,国家和老百姓的利益不是一致的。统治者确实关心老百姓,但这和关心家里的牛马韭菜差不多,养好他们、不让他们被欺负、让他们长得更好一些,归根到底是为了让国家机器运转更顺畅。

统治者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位子能坐稳。如果威胁到这一点,那么统治者宁可不要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马基亚维里和商鞅都看明白了,老百姓欺软怕硬,会蹬鼻子上脸。为了统治的稳固,也许对老百姓苛刻点才是更好的选择。

一代代统治者都深谙这一点。他们不是不知道怎么对百姓好,而是他们优先考虑的,从来不是这个。

历史上的悲剧一再发生,不是因为读历史的人没有学到教训,而是因为,他们真正想学的,是如何避免让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

从秦代到清朝,中国的皇权统治制度在不断完善。先是汉朝避免了秦代的法家高压统治,搞外儒内法那一套。但汉朝自己又出了外戚干政和士族坐大、威胁皇权的问题,然后隋唐引入科举,给平民上升空间,慢慢解决士族问题,外戚也被有意识地压制。

唐朝的主要问题是边将尾大不掉,于是宋朝重文轻武、强干弱枝,非常有效地解决了藩镇割据、武夫当政的问题。

明代废丞、清代设军机处,皇权变得无比稳固。此外还有太子继承制度,从雍正开始清代不再宣布太子人选,也免除了历史上的一大祸端。

因此到了清朝,外戚、宦官、武将、文臣、王爷、皇子,没有一个能挑战皇权,是个人上去当皇帝都能把皇位坐稳。

总体来看,统治的稳定性是在不断增加的。到了清代,如果不是因为突然出现西方这个新因素,那么清朝的统治还可以延续很久。

所以,最注意学历史的人,也就是一代代的皇帝和他们的幕僚们,显然从历史中学到了教训,并且有效地付诸了实践。

如果你觉得他们没学到教训,是因为你没有看到权力关系、利益冲突的存在。

理解权力关系,才能看懂历史,也才能知道,那些人精看历史想要学到的、付诸实践的是哪些经验教训。

来源:学术星球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