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是天才,却摘得了人类的桂冠:2025诺奖得主的五大“成功密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3 08:19 1

摘要:当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钟声在10月的北欧上空回荡,2025年诺贝尔奖的悬念终于尘埃落定。从文学界叩问文明的“末日先知”到科学界破解自然奥秘的“探索者”,从免疫领域的“刹车发现者”到量子世界的“宏观探索者”,今年的获奖者们用半生甚至一生的时光,在各自领域书写着关于热

当瑞典皇家科学院的钟声在10月的北欧上空回荡,2025年诺贝尔奖的悬念终于尘埃落定。从文学界叩问文明的“末日先知”到科学界破解自然奥秘的“探索者”,从免疫领域的“刹车发现者”到量子世界的“宏观探索者”,今年的获奖者们用半生甚至一生的时光,在各自领域书写着关于热爱、坚守与突破的传奇。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我们永远铭记。

本届诺奖涵盖多个领域,我们特此聚焦文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与化学奖四大类别,探讨他们成功的“密码”。

诺贝尔奖,这座科学殿堂的珠穆朗玛峰,承载的不仅是至高荣誉,更是人类智慧最璀璨的绽放。然而,奖项的光芒背后,是一条条布满荆棘的孤独之路,是一颗颗饱含热泪的赤子之心,是一个个在漫漫长夜里依然坚信黎明将至的灵魂。

这些获奖者并非天生带着“天才”的光环,他们只是把人类共有的美好品质,在岁月里打磨得愈发璀璨。让热爱成为生命底色的热忱,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的坚持,于苦难中汲取力量的坚韧,对世界葆有孩童般的好奇,对所做之事倾注一生的专注——热爱、坚持、坚韧、好奇、专注这五种品质,就像暗夜里的星光,不仅照亮了他们的探索之路,更给每一个在平凡生活中追寻梦想的人,带来了穿越迷茫的温暖与勇气。

01热爱:所有伟大的故事都始于心之所向

热爱,是让平凡日子发光的魔法,也是支撑人们穿越漫长岁月的动力。

202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热爱的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末,拉斯洛偶然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浩瀚的中华文化中,他找到了灵魂的知音——诗仙李白。“我喜欢他谈醉酒,谈月亮,谈生活,谈分离,谈朋友——我喜欢他的律动,他无尽的能量,他流浪的心性。”拉斯洛如是说。

从曲阜的孔庙到黄河的波涛,从洛阳的古韵到三峡的险峻,在中国的旅程中,他逢人便问:“你知道李白吗?”令他狂喜的是,即使遇到受教育很少的中国人,也能为他吟诵几句李白的诗。当站在李白曾经凝望过的山水前,他热泪盈眶:“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他的灵魂相遇。”

这份始于热爱的东方情缘,最终融入了他的文学创作,孕育出《西王母的下面》《天上只有星星》等充满中国元素的作品。他甚至为自己取了中文名“好丘”,既呼应他的姓氏本意“美丽的山丘”,也向孔子(孔丘)致敬。


02坚持:在无人看见的角落里静待花开

坚持是选择一条少有人走的路,明知前方荆棘密布,却依然义无反顾。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坂口志文的科研之路,堪称一曲坚持的赞歌。

1995年,坂口志文完成了一个里程碑式的实验:把一种免疫细胞从小鼠体内去掉,小鼠很快全身发炎;再把这种细胞补回去,症状就消失了。他提出了“调节性T细胞”的概念,认为这是免疫系统的“刹车”。

然而,这个发现如同投入深海的石子,在当时的科学界没有激起任何涟漪。“那十年间,几乎没有人愿意听我讲话。”坂口志文回忆道。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仅五六分的期刊上,学术会议上鲜有发言机会,同行们不愿重复他的实验。

但在这片质疑的荒漠中,坂口志文依然固执地守护着他的绿洲。实验室里,常常只有他和妻子两人并肩作战。妻子亲自饲养小鼠、做免疫细胞分析,夫妻二人在无数个深夜里相对而坐,一遍遍验证数据。

有人问他为何不转向更热门的研究方向,他平静地回答:“这些细胞在等着我们去发现,去理解。科学的真理不会因为没人关注就消失。”这一等,就是二十年。直到2001年,玛丽和弗雷德的研究为他的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2003年,他的团队证实了基因控制机制,终于完成了免疫拼图的最后一块。

从青丝到白发,从质疑到认可,坂口志文用二十年的坚守告诉我们:有些花开,需要足够的耐心等待。


03坚韧:是从苦难中长出的铠甲

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而真正的强者,能从苦难中汲取力量,让伤疤变成铠甲。

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奥马尔·亚吉的人生,就是一部“从难民到诺奖得主”的坚韧史诗。

1965年,奥马尔出生在约旦安曼的一个巴勒斯坦难民家庭。一家十几口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一半空间用来住人,一半空间用来饲养家畜,空气中常年弥漫着牲畜的气味。父母都是文盲,父亲小学毕业,母亲几乎不识字,全家靠父亲养牛和经营一家小肉店维持生计。那些在难民窟里忍受的贫穷与孤独,最终都变成了他科研路上的铠甲,让他在面对困难时,总能多一份坚持的勇气。

15岁那年,奥马尔带着仅有的行李和几句蹩脚的英语,以难民身份独自前往美国求学。初到纽约州的特洛伊市,他几乎不会说英语,只能进入当地的社区大学(相当于国内大专)旁听课程。为了支付学费和生活费,他白天上课,晚上去超市装杂货、拖地,周末还要去餐厅打工,常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

靠着这份坚韧,他用优异的成绩转入纽约州立大学奥尔巴尼分校,本科毕业后又考入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攻读博士,之后还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后的机会。如今,他已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mes and Neeltje Tretter讲席教授。可他从未忘记童年的苦难:他研发的MOFs材料能在沙漠中取水,帮助干旱地区的人们解决饮水问题。


04好奇:永葆孩童般的天真与追问

好奇,是人类向世界发问的开始,也是所有突破的起点。

对诺贝尔物理学奖约翰·克拉克而言,这份好奇是童年在英国剑桥的一次“光影奇遇”——他用父母的水杯折射阳光,意外在墙上看到一道迷你彩虹,便追着父母追问“光为什么会变颜色”。

父母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带他走进科学博物馆,在那里,他第一次看到光的双缝干涉实验,看着屏幕上明暗相间的条纹,年幼的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肉眼看到的光,背后藏着这么神奇的微观世界。”

这份对“光与量子”的好奇,伴随了克拉克一生。上世纪80年代,当主流物理学界认为“量子现象只存在于微观世界”时,他却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疑问:“如果把电路做得足够精密,能不能在宏观尺度上看到量子隧穿?”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他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搭建低温实验室,将电路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一遍又一遍观察超导电路的变化。正是这份不被常识束缚的好奇,让他和团队最终在宏观电路中观测到“穿墙术”般的量子隧穿效应,为量子技术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


05专注:在喧嚣世界中守护内心的宁静

专注是在众声喧哗中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在万千诱惑中守住最初的承诺。

诺奖公布当天,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弗雷德·拉姆斯德尔正在爱达荷州的深山中徒步。手机没有信号,全世界都在寻找他,而他却浑然不知。当朋友几经周折找到他,告诉他获奖的消息时,他只是平静地说:“回去继续做实验吧。”

这份近乎“迟钝”的淡然,源于他对科学的极致专注。

弗雷德的故事颇为特别——他当过药企研发员、研究所首席科学官,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有人觉得他“不安分”,但他始终在做同一件事:让免疫研究帮助病人。从实验室到山野,弗雷德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专注,是不被外界干扰,始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这种专注的品质,在玛丽·布伦科身上则表现为另一种形式。

在系统生物学研究所里,玛丽只是几百名普通研究员之一。当诺奖委员会的电话打来时,她因为以为是骚扰电话而直接挂断。直到美联社记者敲响她的家门,她才从睡梦中惊醒,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

她的科研之路同样充满了专注的力量——花了十年时间研究一种名叫“灌木鼠”的突变小鼠模型,在日复一日的基因测序、比对、分析中,耐心寻找那个致病的基因。

专注,不是死守一个地方不动,而是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对热爱的坚守。无论是在深山徒步,还是在实验室重复枯燥的操作,真正的专注者总能找到内心的宁静。

当我们细数2025年诺奖得主的故事,会发现他们并非遥不可及的“天才”:坂口志文是从名校退学的“无薪研究员”,奥马尔是从难民窟走出的“社区大学学生”,罗布森是被质疑“无用”的“晶体研究者”,玛丽是甘于平淡的“实验室匠人”。他们的成功,不是因为天赋异禀,而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热爱的热忱、坚持的勇气、坚韧的品格、好奇的初心、专注的定力。

或许我们不会都成为诺奖得主,但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这些宝贵的品质:对未知多一份好奇,让生活充满惊喜;对热爱多一份热忱,让日子变得温暖;对目标多一份坚持,让梦想不再遥远;对事业多一份专注,让努力更有方向;对苦难多一份坚韧,让自己更加强大;对初心多一份纯粹,让人生更有意义。

- E N D -

作者 | 聪聪

责编 | 杨欢 排版 | 小鸿

初审 | 曹敏 终审 | 邱伟

关注鸿媒教育

获取更多优质教育经验分享

来源:鸿媒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