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子屏上显示着下一班开往万隆的雅万高铁:40分钟抵达,时速350公里。
清晨的雅加达哈利姆车站,人流如织。
电子屏上显示着下一班开往万隆的雅万高铁:40分钟抵达,时速350公里。
站台上,印尼大学生艾迪举着手机直播,兴奋地喊着“Whoosh! ”,这是当地人为高铁取的昵称,形容列车疾驰时的风驰电掣。
然而,与车厢内的欢声笑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尼投资部长罗桑在新闻发布会上的凝重表情。
2025年10月8日,他公开向中国提出请求:希望重组雅万高铁高达45亿美元的债务。
债务黑洞
雅万高铁的财务困境并非一日之寒。
项目最初预算60亿美元,最终耗资73亿美元,超支12亿美元。
其中45.5亿美元来自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期限40年,年利率2%,堪称“友情价”。
但即便条件优厚,印尼仍不堪重负。
运营方印尼国家铁路公司(KAI)的财报显示,2024年因该项目亏损2.58亿美元,2025年上半年再亏0.98亿美元。
更严峻的是,KAI新任董事长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这笔债务犹如“定时炸弹”。
超支的根源在于项目管理失控。
疫情、征地纠纷、技术调整等问题层层叠加,而印尼行政效率低下进一步推高成本。
例如,土建工程因地方政府协调不力多次返工,仅此一项便浪费数亿美元。
追加的5.6亿美元超支贷款,利率升至3.4%,进一步加剧偿债压力。
客流量火爆为何难盈利?
表面看,雅万高铁的运营数据并不差。
截至2025年9月,日均客流量2.4万人次,接近设计目标2.9万人次的83%,节假日甚至一票难求。
但票务收入始终无法覆盖成本。
2024年票务收入约1.2亿美元,仅够支付当年利息,本金偿还遥遥无期。
问题关键在于收入结构单一。
高铁票价仅为同线路航班的1/3,旨在普惠民众,却限制了收入空间。
更致命的是运营成本高企:每列动车组月维护费达20万美元,全线12列车仅此一项年耗资288万美元;
加上每月150万美元电费、100万美元员工工资,年固定成本超5000万美元。
此外,印尼湿热气候导致轨道损耗加速,轮对更换周期从80万公里缩短至65万公里,每年额外增加数百万美元维护费。
配套缺失的“孤岛效应”
中国在规划雅万高铁时,早已提供“高铁经济”的完整方案:以车站为中心开发商业综合体、产业园和交通枢纽,形成TOD(公共交通导向型开发)模式。
中方甚至为印尼规划了瓦利尼车站附近的土地综合开发蓝图,预计可提升整体收益率30%以上。
但印尼中央与地方政府协作脱节,导致配套建设停滞。
如今,雅加达哈利姆站和万隆德卡鲁尔站周边仍是大片荒地,规划中的50个商业项目仅20个启动。
一位车站便利店老板抱怨:“通车时我贷款扩建店铺,结果两年过去,周边连条像样的路都没修通。”
这种“孤岛效应”使高铁无法激发沿线经济潜力,反而陷入“高速运输、低效收益”的悖论。
合作模式的双刃剑
雅万高铁采用中企首创的B2B模式:不占用印尼国家预算,由中印尼企业合资运营,印尼企业提供担保。
这一设计曾让中国在竞标中击败日本(日方要求主权担保),被视为双赢创新。
但风险在于,印尼企业抗压能力有限。
KAI作为最大股东(持股58.53%),需承担项目亏损的主要部分,而其自身年利润不足5亿美元,债务危机一触即发。
中方“授人以渔”的初衷遭遇现实挑战。
印尼虽获得高铁技术,却缺乏整合资源的系统能力。
例如,TOD开发需协调土地、税收、基建等多项政策,但印尼地方政府各自为政,联邦制体系下中央调控力薄弱。
一位参与项目的中国工程师比喻:“我们给了渔竿和钓术,但鱼塘的围栏没修好,鱼早就跑光了。”
重组谈判
印尼的债务重组请求将中国置于两难。
若同意降息或延期,可能引发其他“一带一路”项目效仿;若拒绝,则可能损害中印尼关系。
目前,印尼已动员主权财富基金Danantara介入协调,试图将债务转化为长期低息贷款。
但深层次问题在于,债务重组无法替代配套开发。
印尼学者诺馥思指出:“雅万高铁的潜力仅释放了30%,剩余价值藏在车站周边的土地里。”
数据显示,若全线TOD开发完成,可带动沿线经济增量60亿美元,远超票务收入。
但印尼政治周期更迭导致政策连续性差,新政府是否延续旧规划仍是未知数。
雅万高铁的困境揭示了一个尖锐问题:当合作模式超越技术输出,触及受援国制度变革时,中国是否应更深度介入本地治理?
若印尼始终无法完善配套,这条高铁会否从“友谊桥梁”异化为“债务枷锁”?
来源:龙视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