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的制度设计师:叔孙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3 07:41 2

摘要:这时,叔孙通站了出来,他不慌不忙地说:“陛下,他们说的都不对!如今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都拆了,兵器也熔化了,明主在上,法令完备,人人安分守己,哪有人敢造反?这不过是一小撮鼠窃狗偷的盗贼罢了,就像郡守、郡尉正在抓捕的小毛贼,哪里值得放在朝堂上讨论!”

在秦朝末年那个乱世,有个读书人叫叔孙通。他和其他死脑筋的儒生不太一样,脑子特别活络,深知在这个时代,光会背书不行,得先活下来。

在秦二世面前保命

叔孙通因为学问好,在秦朝的皇宫里混了个“待诏博士”的官职,算是皇帝的顾问之一。有一天,坏消息传到咸阳: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造反了!

秦二世胡亥吓坏了,赶紧召集他们这些博士们开会,问:“楚地那帮戍卒攻占蕲县,打入陈郡了,你们怎么看?”

有三十多个儒生老实巴交,义愤填膺地说:“陛下!这些人明明就是造反!罪不可赦!请您赶紧发兵去平定他们!”

胡亥是个只爱听好话的昏君,一听到造反两个字,脸都绿了,心里又怕又怒。

这时,叔孙通站了出来,他不慌不忙地说:“陛下,他们说的都不对!如今天下一家,郡县的城墙都拆了,兵器也熔化了,明主在上,法令完备,人人安分守己,哪有人敢造反?这不过是一小撮鼠窃狗偷的盗贼罢了,就像郡守、郡尉正在抓捕的小毛贼,哪里值得放在朝堂上讨论!”

这番话,简直说到了胡亥的心窝里。胡亥立刻转怒为喜,连连称好。然后他挨个问那些儒生,说是造反的,都被抓去治罪;说是盗贼的,就没事回家。最后,胡亥还特意赏给叔孙通丝绸二十匹、新衣一套,正式任命他为博士。

叔孙通一出宫门,其他儒生就围住他指责:“先生,你怎么能如此阿谀奉承呢!”

叔孙通一边擦汗一边说:“诸位不知道,我差点就逃不出虎口了!”他深知,秦朝这艘船马上就要沉了,跟一个昏君讲真理,毫无意义。他连夜就收拾包袱,逃离了咸阳城。这个故事说明,叔孙通不是个迂腐的人,他懂得审时度势,保全性命是为了做更重要的事。

频繁跳槽

离开秦国后,天下已经大乱。叔孙通先是投奔了当时反秦力量中最强的项梁。项梁战死后,他又跟着楚怀王。后来楚怀王被项羽架空,成了“义帝”,被迁到偏远的南方,叔孙通却没有跟着去,反而留下来跟了项羽。这说明他一直在观察,谁才是真正的潜力股。

直到汉高祖二年,刘邦带着五路诸侯联军,一口气打进了项羽的老巢彭城。叔孙通一看,觉得刘邦势头更猛,立刻做出了决定:带着自己的一百多个弟子,转头就投奔了刘邦。

刘邦是个大老粗,最讨厌儒生,甚至曾经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众撒尿。叔孙通太懂他了。所以他去见刘邦时,耍了个小心机:他不再穿宽袍大袖的儒服,而是换上了楚国风格的短衣,打扮得干净利落。刘邦一看,哎,这人顺眼,不酸腐,心里就喜欢了几分。

在之后的日子里,叔孙通绝口不提诗书礼乐,他向刘邦推荐的,全是以前当过强盗、力能扛鼎的壮士。他的弟子们很有意见,私下抱怨:“我们跟了老师您这么久,好不容易投了汉王,您不推荐我们,整天尽推荐那些莽夫,这是为什么呀?”

叔孙通耐心地安慰他们:“别着急。现在是汉王打天下的时候,最需要的是能冲锋陷阵、斩将夺旗的人。你们能打仗吗?所以要先推荐这些能拼命的人。放心,我不会忘了你们的。” 弟子们这才将信将疑。

高光时刻

刘邦打败项羽,当了皇帝。可麻烦事来了。他手下的那帮功臣,像樊哙、周勃、灌婴这些人,都是跟他一起在泥地里打滚出来的兄弟,根本不懂什么叫规矩。

每次在宫里开宴会,这帮人就喝酒争功,喝醉了更是大喊大叫,甚至拔出剑来乱砍宫殿里的柱子,弄得乌烟瘴气,跟土匪山寨聚会一样。刘邦心里烦透了,可又拿这帮老兄弟没办法,大家都是过命的交情,总不能因为吵吵就砍头吧?

这时,叔孙通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他找到刘邦,说:“主公,那些儒生啊,打天下的时候用不上,但守天下的时候,可是能派上大用场。我愿意为您制定一套上朝的礼仪,让君臣有别,有点规矩。”

刘邦将信将疑,说:“会不会很难搞啊?”

叔孙通保证道:“放心!我会把古代礼仪和秦朝的仪式结合起来,弄一套简单易懂的。”

于是,叔孙通亲自跑到孔子的老家鲁地,请了三十多位当地最有名的儒生来帮忙。其中有两个人不肯来,还骂他:“你前前后后换了快十个主子了,全靠阿谀奉承才得宠。如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你又想来搞什么‘礼乐’?礼乐是那么容易搞的吗?要行积德百年后才能兴办!我们不忍心跟你同流合污!”

叔孙通听了也不生气,反而笑着说:“你们两个真是迂腐的书呆子,根本不懂时代在变。”

他带着这三十多人,加上自己的弟子和刘邦身边的一些近臣,总共一百多人,在郊外拉起了绳子,立上草人,开始演习朝仪。练了一个多月后,叔孙通请刘邦来看彩排。刘邦看完演习,觉得步骤清晰,不难操作,高兴地说:“这个好!这个我能学会!”

于是下令,让所有文武大臣都来跟叔孙通学习。

到了长乐宫落成的大典那天,天还没亮,警卫官就带着仪仗队站好了岗。文武百官被引导着按官职大小,依次进入殿门。院子里陈列车骑、步兵,旌旗招展,一片肃杀。官员们小步快走,鸦雀无声。

这时,刘邦才坐着轿子,慢悠悠地上殿。百官们则举着旗帜,传呼“警戒”。然后,诸侯王和群臣按次序上前,向皇帝祝寿。整个过程,没人敢抬头乱看,也没人敢大声喧哗。祝酒九巡后,谒者(司仪)高喊“酒宴结束”!百官们依序静静退下。

朝会结束后,刘邦心花怒放,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我今天才知道,当皇帝是这么的尊贵啊!)

他立刻升叔孙通为“太常”(九卿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并赏给他五百斤黄金。这时,叔孙通才为他的弟子们请功:“我的弟子们跟着我很久了,是他们和我一起制定了礼仪,希望陛下能给他们个官做。”刘邦大手一挥,把这一百多号人全封为“郎”(皇帝身边的侍从官)。弟子们这下都服气了,纷纷称赞:“叔孙先生真是知当世要务的圣人啊!”

为汉家定制度根基

刘邦死后,汉惠帝即位。惠帝觉得每次群臣去朝拜刘邦的庙宇太麻烦,就想在长安城里再给刘邦修个庙。这不合礼法,叔孙通就劝他,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后说服了惠帝。

后来,惠帝经常去长安城外的离宫游玩,觉得每次出来进去都要清道戒严,太扰民。于是就想在离宫和未央宫之间修条空中复道(天桥)。但这条路,会正好在高皇帝刘邦的宗庙头顶上穿过,这在当时是极大的不敬。群臣都不敢劝。

叔孙通又站出来,说:“陛下怎么能让后代子孙在宗庙头顶上走来走去呢!这是大不敬!”汉惠帝吓坏了,赶紧说:“那快把它拆了!”叔孙通摇摇头说:“君主不能做错事。现在复道已经开工,百姓都知道了,如果现在拆了,反而显得陛下错了。我建议,就在渭河北岸再给高皇帝建一座原庙,这样复道就不会经过宗庙上方了。”

叔孙通去世前,还为汉朝制定了其他一系列关于宗庙、选官等方面的礼仪法度。他死后,他的弟子们都在汉朝做了大官,儒家思想也借着这套礼仪制度,终于在汉代站稳了脚跟。

务实的制度设计师

后世的儒生,常有人批评叔孙通,说他是个马屁精,没有气节。但太史公司马迁评价得很中肯,说他“与时变化”,为大义而不拘小节。

叔孙通是个极其聪明的现实主义者:

在暴君面前,硬扛是愚蠢的,活下来才能传播学说。

在打天下时,要推荐武士;在治天下时,才要推行礼法。时机最重要。

儒家的理想,必须切入统治者最迫切的需求(比如让皇帝体验到“尊贵”),才能实现。

来源:纯真的刺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