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9日,离投票只剩一周。这个节点,往往是定调的关口。也是最容易翻车的阶段。就在这一天,郝龙斌、罗智强、张亚中先后出手,矛头都对准郑丽文。岛内媒体跟进,党务系统的人私下打听风向,基层干部问该怎么讲、要不要表态,气氛一下子混乱。这场国民党主席选举,已经偏离了政
10月9日,离投票只剩一周。这个节点,往往是定调的关口。也是最容易翻车的阶段。就在这一天,郝龙斌、罗智强、张亚中先后出手,矛头都对准郑丽文。岛内媒体跟进,党务系统的人私下打听风向,基层干部问该怎么讲、要不要表态,气氛一下子混乱。这场国民党主席选举,已经偏离了政见之争,彻底滑向一场权力与资源的较量。三位候选人几乎同时把火力对准同一人,让战场从多方角逐,瞬间变成一对三。票还没开,伤已经真实地落在了党内每一层组织的身上。
前期郝龙斌走的是温和路线,讲团结,摆稳资深前辈的姿态。这一天他发文,语气忽然硬了,直指选战乌烟瘴气,抹黑、造谣、权钱交易全上了桌。那种按头点名的力度,不像过往印象里的他。这不是情绪失控,更像是策略转向。他清楚,继续温吞就会被边缘化。既然如此,不如把深蓝的盘先抓稳,把界限拉清,别再让自己的支持溢出到别人那里。代价当然也在那儿,一旦走硬,回头要整合就更难。但在这类内选里,守住基本盘,往往是他眼下唯一能做的。
罗智强先把所谓退选的传闻压住,强调不会让票流动,一句选票转移不了,把球踢回战场中央。表面温和,实际是最致命的那类提醒。意思很明确,不要把他当作能被谈妥的一块票仓。他把自己放在造王者的位置。赢或许不容易,但手里有关键筹码,谁都得来谈。他要的是议价空间,是未来在党内的参与度。只要留在牌桌上,哪怕局势如何变化,他都还握有通道。这招老辣,但也冷冷地戳中了这场竞选的现实:不是谁最被喜欢,而是谁最不可或缺。
张亚中点名质疑郑丽文背后的金主,把杨建纲、季麟连这些名字往台面上摆。他把这场选举描述成被金主操盘的生意局,把自己放在道德检验者的位置。他的听众很清楚,基层里有一股对金权政治强烈不信任的声音。他要的,不只是票,更是一块清流招牌。站稳这个位置,即便选不上,他也在精神谱系上留了一席。对郑丽文阵营来说,这一下打到命门。她之前在黄复兴系统的支持就不算稳,如今被贴上金权操控的标签,形象更难维持。越到最后一周,形象的裂缝越放大。
面对连环围攻,郑丽文没有回应、没有反击,也没有给出解释。冷处理在某些局面能降温,但在这类内选的高压时段,沉默会被解读为默认。尤其是当组织系统里本就有波动,沉默只会让犹豫者转身。支持率的肉眼可见下滑,就是这种效应的外化。她从领跑者的姿态,滑到被动防守。
局面到这一步,选战不再是讲理念谁更完整,治理蓝图谁更扎实,而是讲谁更会拉阵线、谁敢打破平衡。公开场合比政见,私下渠道比资源,舆论面上比谁更能抢话题,内部比谁更能动员。这些能力本来就是政治的一部分,但当它压倒其他一切,党内信任就被掏空。
这次突变最可怕的,不是揭短本身,而是互信坍塌的速度。基层需要的是清晰的规则、可预期的方向和一种能让人心稳住的信号。现在他们看到的,是候选人互相指控、彼此拆台,是连最基本的竞选规范都被冲散。大家问的一个问题反复出现:这样的国民党,能不能扛住下一轮大选的压力。媒体的质疑已经摆上台面,外部观察的目光也更敏感。有人担心内斗会把两岸论述推向摇摆。大陆一边看重的是稳定与可沟通。如果一个党连内部选举都拉扯成这样,外界很难对其政策执行力有信心。
黄复兴系统被点名,是一道分水岭。这个体系的特质是纪律和动员。一旦出现摇摆,就会带动更大范围的跟风。过去很多时候,黄复兴的态度是压舆情、稳队伍的关键。如今出现裂动,意味着组织化的稳定器在失效。再叠加上层候选人的互相指控,基层干部面对面临的就是两难:站谁、怎么站、站早了会不会被反噬。于是最省事的选择就是不站,走观望。观望多了,组织的执行力被抽空,最后投票日的动员就会打折。
最后一周,操作空间其实很窄。正向议题来不及做大盘,负面议题最容易扩散。冷处理在舆论洪峰里,多半会被淹没。选战的老手都懂,回应不一定能解火,但不回应一定会失分。除非有更强的议题能覆盖,否则沉默只会成为对手的助攻。罗智强所说的选票转移不了,也点出了一个无解的现实。内选里,策略让票这件事难度极高。每个候选人都被绑定在自己的小盘里,越到后期,盘子越硬。谁也挖不走谁的铁粉,能争的只有边缘票、犹豫票。负面情绪持续升温,犹豫票往往干脆不投。这对整体投票率会是打击。
岛内媒体的质疑,来自两个担心。一是能力,能不能治理。二是方向,会不会摇摆。美国的政圈与智库人员盯的是两岸政策的稳定性,一旦内部连路线的统一表述都做不好,外部合作就会打折。大陆这边看的更直白,内部内耗越久,两岸沟通的窗口越窄。稳定,不只是对外的承诺,也是对内的交代。谁来接盘,谁都逃不开这个现实考题。
还剩几天,局势会继续发酵。每一次发文、每一次直播、每一次造势,甚至每一次沉默,都会触发连锁反应。火会不会更大,看的是谁先把水放出来。有人若选择继续加码爆料,这场内战就会越烧越烈;有人若选择把证据亮出来,把程序拉回来,火势也许还有救。此刻最需要的,不是更狠的语言,而是更清楚的事实和更硬的规则。
来源:卢师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