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重大学术出版工程《政治通鉴》出版一至七卷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12 23:06 1

摘要:2015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著名学者俞可平同志,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政治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并创办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俞可平教授表示,中心的根本宗旨是推进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努力提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原创性政治学理论,并且在国际政

本文原载于“北大政治学”微信公众号PKURCCP

编者按:2015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的著名学者俞可平同志,受邀担任北京大学政治学讲席教授、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并创办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俞可平教授表示,中心的根本宗旨是推进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努力提供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原创性政治学理论,并且在国际政治学舞台上代表中国政治学界发出自己的声音。10年来,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通鉴》就是中心十大成果之一。《政治通鉴》也是大百科常年坚持高端学术出版的又一代表作。

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十大成果之一:

《政治通鉴》

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政治通鉴》,是当代中国政治学领域规模宏大、意义深远的大型基础研究工程。该工程计划出版四十卷,目前已完成七卷的编撰并正式出版,凭借其系统性的研究价值与严谨的学术品质,被誉为“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作为北京大学“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文科重点项目,同时被纳入北京大学“双一流”专项资助计划及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政治通鉴》不仅填补了中国政治学系统性基础研究的空白,更汇聚国内数百位专家学者,系统梳理影响和改变中国及世界政治进程的核心内容,为全球政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参考。

一、以“通鉴”精神补基础研究短板

长期以来,中国政治学发展面临“基础研究薄弱、系统性成果缺乏”的现实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内学界在政治学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对中外政治发展脉络的整体性梳理、对政治演变规律的系统性总结仍显不足——既有研究多聚焦单一历史时期、单一国家或单一领域,缺乏跨时空、跨文明的全景式观察,难以形成支撑学科长远发展的工具性基础文献体系。

《政治通鉴》的立项,正是为了针对性弥补这一缺陷。工程以“通鉴”为名,深刻继承中国传统史学“鉴往知来”的学术精神,核心目标是通过对政治经典、政治制度、政治人物、政治思潮和政治事件的系统性整理,为理解政治演变规律提供扎实的学术基础。在当代中国政治学研究领域,四十卷本《政治通鉴》的编撰与出版,无疑承载着梳理政治发展脉络、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使命,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基础研究工程。并且,《政治通鉴》这一研究工程不仅聚焦中国政治发展,总结分析其经验教训与一般规律,更将视野拓展至世界主要国家,探讨全球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中外政治研究搭建了对话桥梁。

二、核心定位与学术特色:

俞可平教授解读《政治通鉴》关键维度

俞可平教授曾对“政治通鉴”的基本内容、主要特色与编撰动因进行详细介绍,进一步明确了工程的学术定位。他指出,“政治通鉴”研究工程致力于解答三大关键问题:其一,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经典和人类创造的基本政治制度究竟有哪些;其二,人类政治发展的普遍规律是什么,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究竟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其三,人类历史上形成了哪些重要的政治理想,未来人类的理想政治应当具备何种特质。

为实现这一目标,《政治通鉴》采用多卷本系列出版模式,每一卷均围绕“古今中外的政治经典、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人物、代表性政治理论、重大政治事件”五大主体内容展开。其特色鲜明,既区别于为君主提供统治镜鉴的传统政治文献,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政治学百科全书——在撰写过程中,项目组明确要求作者做到“三重结合”:叙述与分析相结合,既要梳理政治现象的历史脉络,也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逻辑;纵向与横向比较研究相结合,既要追踪同一领域的历史演变,也要对比不同文明的实践差异;经典文献研究与理论前沿论述相结合,既要挖掘传统经典的思想内涵,也要结合当代学术视角进行新解读。

从编撰动因来看,《通鉴》的根本目标在于填补中国现代政治学工具性基础文献的欠缺,推进中国政治学的基础研究;直接动因则是承担起北大政治学人对于中国政治学科发展的学术使命与责任——继承并发扬北大重视基础理论研究的传统与特色,更在研究和编撰过程中,逐步建构“政治通鉴学派”学术共同体,为中国政治学培育具有共识的学术群体。

三、编撰保障与整体规划:

高规格支撑构建权威知识体系

《政治通鉴》自立项之初便确立了高规格、高质量的研究定位,形成多维度支撑体系。在学术引领层面,工程由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持,依托北大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强大科研实力——北大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汇聚了一批国内政治学领域的知名学者,为项目提供核心学术支撑。

为进一步保障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项目组构建了一支覆盖全国的高水平学术团队:一方面广泛吸纳全国各大高校、科研院所的权威专家学者,学科背景涵盖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史、比较政治学等多个方向,形成“学科多元、经验丰富、梯队结构合理”的研究格局,通过多学科专家的协同攻关,有效整合不同研究视角与范式,为多维度剖析政治现象与发展进程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团队创新实行“顶尖学者负责制”,各核心研究板块均由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牵头负责,从源头把控内容质量与学术高度——其中,“政治经典”部分由北京大学俞可平教授负责,“政治事件”部分由中国人民大学王续添教授主持,“政治人物”部分由中央党校王长江教授牵头,“政治思潮”部分由清华大学杨雪冬教授与北京大学段德敏长聘副教授承担,“政治制度”则由北京大学何增科教授领衔。这些学者在各自领域均具备深厚学术积淀与广泛影响力,他们带领团队开展跨机构、跨领域的联合攻关,既避免了单一研究视角或研究范式的局限,更以顶尖学术视野确保《政治通鉴》对政治现象与发展进程的剖析兼具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度。

凭借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政治通鉴》先后被列入北京大学“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文科重点项目,这一认定既体现北大对项目的高度重视,也反映国内学术界对其研究方向和学术价值的广泛认可。在北京大学重点支持下,项目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优质的学术资源以及完善的后勤保障,为研究工作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从整体规划来看,《政治通鉴》计划出版四十卷,如此宏大的卷帙规模在国内政治学研究领域实属罕见。这一规模意味着工程将对中国及世界政治发展进程进行系统性、全景式的梳理与研究,覆盖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核心政治要素——无论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演变,还是现代世界的政治思潮传播,无论是影响深远的政治经典,还是改变格局的政治事件,均被纳入研究范畴。其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权威的政治知识体系,为政治学研究提供兼具工具性与理论性的学术载体。

四、筑基政治学研究,迈向学术新征程

作为中国政治学基础研究的里程碑式工程,《政治通鉴》自推进以来成果显著,截至目前已出版的七卷著作,不仅标志着这一大型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突破,更以扎实的学术表现彰显出强劲的学术硬实力,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力量。

从内容构建来看,已出版的七卷严格遵循整体规划,围绕“政治经典、政治制度、政治人物、政治思潮、政治事件”五大核心维度展开,形成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内容体系。这种架构既保证了单卷对特定历史时期或领域政治脉络的深度挖掘,又实现了多卷内容的连贯衔接,构建起“古今贯通、中外对照”的政治知识框架,让读者能从多维度理解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为全面把握政治演变规律提供了系统载体。

在学术品质与理论创新层面,七卷著作始终坚守严谨规范。资料收集以“全面、准确、权威”为原则,广泛整合国内外历史文献、学术著作与档案数据,经严格甄别筛选确保内容真实性;分析论证综合运用多种政治学研究方法,让结论兼具科学性与说服力。更重要的是,编撰团队不满足于对史实的简单梳理,而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炼创新理论观点,丰富了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体系,也为国际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切实推动了学科理论的深化发展。

当前,《政治通鉴》的学术影响已深度辐射多领域:在高校教学中,成为政治学专业师生的重要参考,助力构建系统知识框架、提升分析问题能力;在学术研究领域,成为学者开展课题的核心文献,激发了相关研究热情,催生出一批高质量成果;在政治实务中,为政府决策提供历史经验借鉴,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影响力逐步扩展至国际学界,成为海外了解中国政治学研究与政治发展的重要窗口,为中外学术交流搭建了桥梁。

已出版的七卷《政治通鉴》,以高起点规划、权威编撰阵容与扎实成果,为四十卷本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随着更多卷本的陆续出版,在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的主持与数百位专家学者的协同努力下,《政治通鉴》必将持续保持高质量水准,进一步完善政治知识体系。它不仅将继续推动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创新、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引领学科迈向新高度,更将为广大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政治知识服务,助力人们把握政治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在政治学研究的征程中续写新的辉煌。

来源: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