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一场精心策划的“悬赏20万寻找救命恩人”短视频“连续剧”引发广泛关注。然而,经查,这不过是一场由宋某雪、何某龙等人自导自演的虚假摆拍,其目的仅为“起号”吸粉、引流牟利。目前,宋某雪、何某龙2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另有4人被依法处以罚款。该事件不仅以编造的
近日,一场精心策划的“悬赏20万寻找救命恩人”短视频“连续剧”引发广泛关注。然而,经查,这不过是一场由宋某雪、何某龙等人自导自演的虚假摆拍,其目的仅为“起号”吸粉、引流牟利。目前,宋某雪、何某龙2人已被依法行政拘留,另有4人被依法处以罚款。该事件不仅以编造的 “善举” 消费了公众对“真善美”的信任,以虚假的 “温情” 透支社会对正能量的期待,更将当前部分内容创作者信奉“流量至上”、不惜以“暴力起号”方式博取眼球的乱象暴露无遗,敲响了网络空间治理的警钟。
相关链接→《悬赏20万元找“救命恩人”,结局大反转!》
虚假摆拍,本质是披着“真实”外衣的欺骗。精心设计的剧本被拍成系列视频,且全程未标注“剧情演绎”字样,这种将剧本伪装成社会新闻的行为,不仅严重扰乱了网络信息传播秩序,是对社会公信力的一种透支和伤害,更让 “感恩”“助人” 等“真善美”的价值符号沦为流量工具。当公众的同情心屡遭愚弄,面对海量信息又难以辨别真伪时,最理性的选择便是持“普遍怀疑”态度。当人们对 “真善美” 的信任被耗尽,即便遇到真实的善意与困境,也会习惯性 “设防”,最终让整个社会的共情能力与向善之心受损。
流量至上,暴露部分内容创作者畸形的价值观。内容创作者的价值观,是网络内容生态的 “灵魂”,更决定了其创作行为的边界。近年来,在公安机关侦办的案件中,不乏为追求流量效应,不惜编造剧情、混淆视听的创作者,其行为已突破法律红线。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都必须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公安机关对此类行为始终坚持“零容忍”态度,绝不姑息。
根治乱象,需构建多方共治的长效机制。要彻底遏制虚假摆拍等网络乱象,除了事后依法严惩,更需从事前预防、事中监管等多维度发力:公安机关应继续加强与平台的协作配合,形成治理合力;平台方应进一步压实主体责任,完善内容审核机制,严格落实“剧情演绎”标签制度,从源头压缩虚假信息的传播空间;内容创作者需坚守底线,任何创作都应在法律与道德的框架内进行;广大网民应对煽情、离奇的内容保持审慎,积极举报可疑信息,共同筑牢网络环境的“防火墙”。
网络空间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绝不容许虚假摆拍、恶意炒作肆意横行。别让对流量的疯狂追逐,吞噬了社会最珍贵的“真善美”。唯有各方协同发力,才能让“悬赏寻恩”之类的闹剧不再重演,让网络空间真正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