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0月2日早上,正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曼彻斯特Crumpsall区那间HeatonParkHebrewCongregation犹太教堂,突然就出事了。
2024年10月2日早上,正是犹太教的赎罪日,曼彻斯特Crumpsall区那间HeatonParkHebrewCongregation犹太教堂,突然就出事了。
有人开车冲人,还挥着刀乱刺,当场就有两人没了,另外三人也快不行了,警方直接说是“恐怖主义事件”,这事儿一下就让英国炸了锅。
首相斯塔默当时还在欧洲峰会现场,赶紧撤回来,连夜召集紧急会议,整个英国都透着股恐惧和混乱劲儿。
赎罪日本来是犹太教最神圣的日子,教堂里聚了四百多人祈祷,谁能想到会遭遇这种事?目击者说,凶手开着辆白色SUV,直接冲破教堂外围的护栏,朝着广场上的人就撞过去。
撞完还不算,下车后手里攥着把三十厘米左右的刀,见人就刺,嘴里还不知道喊着什么,那场面光听描述就头皮发麻。
警方接到报警后,七分钟左右就到了现场,武装警察跟凶手对峙了一会儿,最后把人击毙了。
本来想以为这就完事儿了,能赶紧排查现场让大家安心,可后来发现凶手身上疑似有简易爆炸装置,连尸体都没法确认身份。
警方只能赶紧叫炸弹处理小组过来,后来还搞了次“控制爆炸”,那音频在X平台上十分钟就转发了五万多次,网上全是现场的视频,看着武装警察封街、救护车来回跑,真跟战场似的。
教堂里的四百多人全被留在里面,不让出去,直到下午一点多排查完安全,才分批次疏散,有老人因为太紧张,当场就不舒服了,医护人员赶紧处理。
你想啊,在里面待了好几个小时,不知道外面啥情况,也不知道有没有危险,换谁不得吓懵?
犹太社区,早被吓怕了?现场乱成这样,最受冲击的肯定是英国的犹太社区。
曼彻斯特市长AndyBurnham在BBC电台里说“犹太社区紧张太久,这次彻底崩了”,这话真不是随口说的。
之前哈马斯2023年10月袭击以色列后,英国针对犹太人的事儿就多了很多,今年虽然比去年少点,但还是比前些年多不少,曼彻斯特这地方尤其多。
少数族裔社区本来就需要更多安全保障,现在出了这事儿,他们能不慌吗?事发当天,曼彻斯特不少犹太学校就紧急停课了。
有些信徒疏散后不敢回家,只能去亲友家暂住,还有人连夜给警方打电话,求着多派点人巡逻。
这日子过得也太揪心了,天天担心自己出门会不会遇到危险,家里人安不安全,换谁也扛不住这种压力啊。
社区安全信托之前做过统计,犹太社区这些年遭遇的敌意事件就没断过,这次恐袭相当于在他们心上又扎了一刀。
如此看来,光靠临时的安保措施,恐怕很难让他们真正安心,毕竟恐惧这东西,不是一天两天能消除的。
事儿一出来,英国的大人物们都赶紧出来表态。
国王查尔斯三世都打破了“王室不干预政治”的惯例,发声明说“震惊又悲痛”,反对党保守党领袖KemiBadenoch骂这事儿是“卑劣恶行”,自由民主党的EdDavey也说“骇人听闻”。
这些话听着是挺有立场,但说实话,光靠嘴说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让政坛里的分歧更明显了。
首相斯塔默就是个例子,他嘴上说“支持以色列自卫”,可又好几次在议会里说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过度”,还在九月宣布“英国承认巴勒斯坦建国”。
这一下就炸了锅,工党内差不多一半议员都反对,说这会搞僵英以关系,现在出了这恐袭,斯塔默从欧洲峰会撤回来开紧急会议,看着挺重视,但背后的分歧根本藏不住。
更有意思的是,下周保守党要在曼彻斯特开大会,这事儿已经被列成核心议题了,保守党肯定要借着这事儿攻击工党,说他们“没保护好犹太社区”“反恐不力”。
搞不清他们是真关心犹太社区,还是只想借题发挥拉选票,不过不管怎么说,政坛这么吵来吵去,受伤的还是普通老百姓。
这事儿不光是表面上的恐袭,背后还跟英以关系扯着,之前英国就暂停给以色列出口一些军事零件,比如无人机配件、导弹零件,今年六月还制裁了以色列两个高官。
说他们“煽动针对巴勒斯坦的暴力”,以色列驻英大使当时就急了,说这是“纵容恐怖主义”,两边关系本来就有点僵,现在又出了这事儿,就更复杂了。
而且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最近又升级了,叫什么“护刃行动2.0”,据说已经造成三千多平民伤亡,欧盟都发报告说“欧洲犹太社区成了恐袭高风险目标”。
很显然,中东那边的乱事儿没解决,风险就会飘到其他地方,英国这次就是被波及了。
现在警方虽然加了两百个武装警察在犹太社区巡逻,还拨了五百万英镑搞安保,装监控、加固护栏,但这都是临时办法。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要是不解决中东冲突的根源,不遏制针对犹太人的敌意,不理顺政坛的分歧,下次说不定还会出事。
这起恐袭给英国提了个大醒,恐怖主义不管用什么理由,都是在害无辜的人,必须坚决反对。
而要解决问题,不能只靠临时抱佛脚的安保,得从根儿上找原因,保护少数族裔、平衡外交立场、别让政坛分歧撕裂社会。
希望英国接下来能踏实做点实事,别再让犹太社区的人担惊受怕,也别让恐慌再蔓延下去了。
来源:壹点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