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老家的玉蜀黍:岁月里的金黄记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12 14:58 2

摘要:在豫东这片广袤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玉蜀黍宛如一位忠诚的老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玉蜀黍,这一学名或许对很多人来说稍显陌生,但它的俗称“玉米”,却是家喻户晓。除此之外,它还有诸多别名,如番麦、西番麦、番大麦、御麦、玉高粱、苞粟、玉黍、

豫东老家的玉蜀黍:岁月里的金黄记忆

在豫东这片广袤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玉蜀黍宛如一位忠诚的老友,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乡亲们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玉蜀黍,这一学名或许对很多人来说稍显陌生,但它的俗称“玉米”,却是家喻户晓。除此之外,它还有诸多别名,如番麦、西番麦、番大麦、御麦、玉高粱、苞粟、玉黍、玉麦、苞米、珍珠米、苞谷、棒子、玉黍棒子、御米等。每一个名字都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印记,也见证着玉蜀黍在历史长河中的广泛传播。

玉蜀黍属于禾本科玉蜀黍属玉米种一年生禾本植物,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星,在全世界的土地上广泛种植,是当之无愧的重要粮食作物。追溯其历史,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明代。因其植株与蜀黍颇为相似,而那一粒粒饱满的籽粒又恰似金黄的玉石,故而得名“玉蜀黍”。在我们豫东老家,长久以来一直沿用着这古老而又亲切的叫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普通话的普及,“玉米”这个俗称逐渐取代了“玉蜀黍”。但在懂行的人心中,他们明白,玉蜀黍才是它正式而又尊贵的学名。

玉蜀黍可不单单是餐桌上的美食,它更是药食同源的佳品。其花柱、柱头,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玉米须,以及种子都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玉米须性平味甘淡,归膀胱、肝胆经,具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常用于糖尿病、胆囊炎、高血压等疾病的辅助治疗。种子味甘性平,归胃、大肠经,具备调中开胃、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主治食欲不振、小便不利、水肿及尿路结石等症状。不过,古籍《药性切用》也有记载:“久食则助湿损胃。鲜者,助湿生虫,尤不宜多食。”这也提醒着我们,即使是有益的食物,也要适量食用。

在最近的几十年间,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小麦和水稻的产量持续提高。我国的玉米,也逐渐从曾经的主要粮食作物,演变成了重要的经济作物。如今,少部分被食用的玉米多为鲜食玉米和经过深加工的产品,而大部分则被用作动物饲料或用于酿酒。

玉米相较于其他农作物,种植过程相对方便,可以实现机械化播种和机械化收割。自从有了这些先进的机械设备,地里的农活我参与得越来越少。但在我的记忆深处,始终定格在三十多年前那个靠人工劳作的年代,那是一段充满汗水与艰辛,却又无比温暖的时光。

“玉米”这两个字,看似简单笼统,实则涵盖了从种子到脱粒的整个生长过程。在我们豫东老家,玉米在不同的生长时期有着不同的叫法。刚播种时,称为玉蜀黍种或玉米种,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种子的“子”省略掉,就像“麦种”“豆种”“落生种”“玉米种”一样简洁顺口。到了苗期,它就被叫做玉蜀黍苗或玉米苗。等授粉之后,便有了一个形象的称呼——棒子或玉米棒子。那时候,老百姓常说:“到地里看看棒子去。”充满了对丰收的期待。而到了秋冬季,玉米粒从棒子上剥下来后,又恢复了它原本的名字——玉蜀黍或玉米。

记得小时候,每年的芒种时节,对于我们北方农村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假期——“麦忙假”。那时候,农村的老师大多不在编,家家户户都有土地需要耕种。老师们除了教书育人,还要兼顾农事。所以,每到麦芒和秋芒季节,学校就会放半个月的假,这样我们小学生也能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芒种前后,麦茬地刚刚收割完毕。只要墒情适宜,乡亲们就会争分夺秒地进行播种。田野里,到处是一高一矮的身影。个高的大人手持铁锨,倒褪着步子,熟练地捥起半锨土。个矮的小孩则胳膊上擓着小篮或小桶,里面装满了玉蜀黍种。小孩一边往前走,一边在挖好的小坑里丢下两三粒种子,然后再用脚轻轻踩实埋有种子的土。那时候的我们,虽然力气小,但干起活来却格外认真,仿佛在为未来的丰收埋下希望的种子。

十天后,玉米苗已经长得有一定高度了。大人们会仔细地剃掉多余的弱苗,在缺苗的地方有时还会补栽几棵蜀黍苗。接着便是除草、打药等细致的工作,这些一般都是大人们的活。当苗长到膝盖高,玉蜀黍叶像扇子一样严严实实地遮住地面时,就不能再用锄头锄地了(我们读作chuó)。这时,玉蜀黍地里的前期农活基本告一段落。

当玉蜀黍苗长到腰高时,由于种麦子时施的底肥基本消耗殆尽,这个时候需要进行一次追肥。这是所有七零八后朋友们都难以忘怀的农活——给玉蜀黍揽化肥。这活可不好干,一边要伸手抓一把刺鼻的化肥,一边还要用力踩实施肥的土坑。在田埂间行走时,还要用胳膊肘小心翼翼地挪开挡在面前的玉蜀黍叶。一旦汗水流到被玉蜀黍叶划过的脸上,那种火燎般的刺痛感,让人终身难忘。每一滴汗水,都饱含着对土地的热爱和对丰收的期盼。

相较于施肥,丢玉蜀黍芯相对容易一些,但这种拌了农药的沙子也不是小孩子能干的活。最让人难忘的还有浇水。那时候,并不是每家都有灌溉工具,有时得等亲戚朋友家的喷灌设施闲置了才能使用,甚至还要排队等井抽水。好在大部分年份都是风调雨顺,减轻了不少灌溉的压力。

等到玉米棒子长成后,如果家里养有牛羊,不仅要去割草,有时还要采摘棒子下面的玉米叶作为饲料。这个时候,调皮的我们便会在田间寻找树下的干树叶和干树枝,偷偷地烧起棒子、花生和毛豆。那烟熏火燎、半生不熟的味道,至今依然在我的味蕾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了童年最美好的回忆之一。

白露秋分时节,地里的棒子陆续成熟。这个时候可不能有丝毫耽误,必须尽早采收。因为一旦遇到阴雨天,农民们辛苦几个月的汗水就可能付诸东流。

天刚蒙蒙亮,乡亲们就纷纷下地了。架子车上拉着箩头、大篮子、化肥袋子,还有一套架子车专用品——栅箔(音译,我们叫zhá bo),也就是架子车拉容易散的物体时堵在车厢前后的挡板。来到地里,架子车顺着提前在玉米地中间砍出来的“小路”,拉到玉米地的另一头。小孩子跟在大人身后,每人负责两垄,一起往前掰。大人们手脚麻利,只听到“咔嚓”“咔嚓”的声音,不一会儿,一大篮子玉米棒子就装满了。而我们小孩子掰起来却十分费劲,往往大人掰完四垄,我们两垄还没掰完。

掰棒子是一项又脏又累的农活。长着小锯齿的玉米叶,风干的玉米天樱,棒子头上时不时出现的大青虫,还有露水夹杂着汗水,打湿了我们的衣衫。老百姓的粮食真的是用一滴滴汗水换来的。好在大家齐心协力,人多力量大,很快架子车上的棒子就堆得像小山一样高。

一人肩套着攀绳,双手紧紧抓住车把,弓腰屈腿地拉着架子车。有人肩背副绳,用力地协助,还有人在后面使劲推着。车轮在高低不平的土地上艰难地滚动着,缓缓地离开原地,朝着家的方向前进。

就这样一趟趟地往家拉,一两天的功夫,院子里的棒子就堆成了一座金黄的小山。即使下雨,也不用担心棒子会受到影响。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撕棒子。有时候,我们借着月光,有时候点着煤油灯,加班加点地干到很晚。那时候,不像现在把棒子皮全部撕干净。你还记得用棒子皮编跳绳吗?因为提前抢收的棒子都不太干,需要长时间晾晒,而家里又没有足够大的晾晒场地,所以撕棒子时,我们都会预留五六片棒子皮,然后把十来个棒子扎成一把。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爬到树上,用大绳一串串地把棒子提上去,挂在树杈上。那个时候的农村,屋檐下、前墙上、后墙上、东西墙上,到处都挂满了一串串的玉米棒子,形成了一道独特而又美丽的风景线。

等家里的活忙完,大人们会用镢头、铁锨把玉米秸砍倒。等棒子掰完以后,我们这边就称它为“秫秸”。秫秸砍倒后,需要进行晾晒,再用抓钩打掉根部的泥土,然后用半干的红薯藤把十来株捆成一捆。至此,一株株玉蜀黍完成了它的使命。有些整捆的秫秸来不及拉回家,到了第二天,底下会藏着很多蟋蟀。我们这群调皮的孩子就会兴奋地一捆捆翻找,抓得多了,就用狗尾巴草把它们串起来,然后找个地方烧着吃,那股独特的香味至今难以忘怀。

成捆的秫秸被拉回家后,竖在院墙外。它们不仅可以用来喂牲口、烧火做饭,还为我们的童年提供了一个天然的游乐场。我们喜欢躲在里面玩捉迷藏,甚至还有小伙伴在里面睡着了,被大人找到后少不了一顿臭骂,但那也是充满爱的责备。

“谁炸玉米花,炸玉米花子哩来了……”每当听到这悠长的叫卖声,我们这些正在玩耍的孩子就会飞奔回家。从屋檐下拽下几个最大的棒子,三下五除二地剥出满满一大黄瓷碗玉米粒,然后拿着皱巴巴的五毛钱,迫不及待地跑到摊子前排队。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群小孩子会立刻扑到炉子前,争抢那些逃出网袋的爆米花。哪怕只等一锅子的时间,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煎熬。那一声声“嘭、嘭”的爆米花声,仿佛是过年的前奏,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如今,时光匆匆流逝,但豫东老家的玉蜀黍,依然是我心中最温暖的牵挂。它见证了我童年的成长,承载了乡亲们的辛勤汗水,也凝聚了浓浓的乡情。那些与玉蜀黍有关的回忆,将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

来源:纪录河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