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AI 编程工具的变化快得让人有点不适应。本文,带大家顺着 AI 编程的进化脉络,看看每一代工具到底有什么不同,以及现在和未来 AI 编程又在朝着什么方向走。
这几年,AI 编程工具的变化快得让人有点不适应。本文,带大家顺着 AI 编程的进化脉络,看看每一代工具到底有什么不同,以及现在和未来 AI 编程又在朝着什么方向走。
第一代:代码补全(2019-2023)
第一代 AI 编程工具,本质上就是 “升级版的自动补全”,核心功能相对基础:
增强版的自动补全功能;
基于模式的建议,使用较简单的机器学习模型;
有限的上下文感知(通常仅限单个文件或函数范围);
代表工具:早期的Kite、IntelliSense、初版GitHub Copilot。
这代工具最大的意义,是让 “AI 帮着写代码” 这个理念普及开来。到 2024 年,已经有 62% 的开发者会用 AI 工具写代码,“代码补全” 也成了 AI 编程最入门的功能。
不过争议也不少:支持它的人说能提升 20% 的生产力,但怀疑者觉得它容易生成 “垃圾代码”,并没有像早期营销说的那样带来 “革命”,更像是一次小步的改进。
第二代:IDE内编程代理(2024-2025年初)
到了第二代,工具就不只是 “补代码” 了 ——而是IDE内的“编程代理”,背后是更强大的模型在驱动,不仅会用工具、能理解整个项目的环境,还能在长时间的开发会话里保持思路连贯。
上下文窗口从 4K tokens 扩展到超过 20 万 tokens,实现了准确的代码级理解;
多文件感知和项目级上下文;
代表工具:Cursor、Zencoder、升级版 GitHub Copilot、带代理功能的 Tabnine。
这种转变很具欺骗性,因为从视觉上看,什么都没变——同样的界面、同样的集成点,但底层完全是另一回事。开发者在这些第二代工具上的花费是原来的10倍,消耗了大量 tokens 来外包越来越复杂的任务。
第三代:SDLC集成的软件工程代理(2025年中至今)
第三代工具又上了一个台阶。第三代代理利用更强大的模型,可以导航网站进行端到端测试、理解 CI/CD 工具,并协调多个专业代理协同工作。
覆盖完整的软件开发生命周期;
在最少人工监督下自主执行任务;
多代理编排系统。
2025年第二季度标志着第三代的早期出现:
5月9日 Zencoder 推出覆盖完整 SDLC 的团队级 Zen Agents;
5月16日 OpenAI 推出用于 GitHub 半自主使用的 Codex;
5月19日 GitHub Copilot 推出代理式 DevOps;
5月20日 Google 推出异步 Jules 代理;
5月22日 Anthropic 推出支持命令行自动化的 Claude 4。
当前状态(2025年10月)
现在 AI 编程的渗透已经很深了:截至 2024 年,AI 已经帮着生成了 2560 亿行代码,目前市面上 41% 的代码都出自 AI 之手;就连 Google 这样的大公司,新编写的代码里也有超过四分之一是 AI 完成的。
未来趋势
毫无疑问,AI 编程的下一步,会朝着 “更智能、更专业” 的方向走。不过,短期和中期的重点不太一样:
1、近期(2025-2026)
AI编程助手的未来在于多代理系统:专业化的代理相互通信,各自在安全防护下处理不同任务。
将出现领域专业化,为网络安全、数据库优化、云部署甚至SEO驱动的开发工作流设计专门代理。
开发者角色从编码者转变为编排者。
2、中期
AI将在软件测试、维护和管理技术债务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
“氛围编程” 继续火热:开发者不用盯着具体代码,而是在更高的抽象层面告诉 AI “要做什么”,让 AI 去完成具体的构建工作。
AI 自己会 “进化”:会出现自学习的流程,AI 系统能根据开发中的问题持续调整,越用越贴合团队需求。
关键考量
最近一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经验丰富的开源开发者在自己的代码库中使用 2025 年初的 AI 工具时,所需时间比不使用 AI 多 19%。这表明虽然基准测试成绩令人印象深刻,但对于经验丰富的开发者来说,实际效果因场景和任务复杂度而异。
这一演进代表了根本性的重新想象:行业正在从 AI 编程助手转向 IDE 内编程代理,再到 SDLC 集成的软件工程代理,每次转变不仅仅是改进,而是开发者与 AI 协作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这也是行云创新团队一直聚焦的重点 —— 平台工程+AI。
平台工程+AI
平台工程本身的作用,是帮开发团队搭建稳定的开发平台,让开发者不用花太多时间在环境配置、部署流程这些 “琐事” 上,专注于写代码。而当 AI 和平台工程结合后,这个 “平台” 就变得更智能了:
比如 AI 能自动检测平台里的配置冲突,在开发者部署前就提醒 “这里可能出问题”;
还能根据团队的开发习惯优化 CI/CD 流程 —— 比如自动调整测试顺序,把容易出问题的测试提前跑,减少后续返工;
甚至能记住团队常用的部署规则,在需要上线时自动匹配对应的流程,不用开发者反复手动设置。
【图】覆盖多种场景、整合多种角色、融合多级算力的平台工程整体架构
简单讲,平台工程负责 “搭好舞台”,AI 负责 “帮着搭台还顺便指导演戏”,两者结合后,整个开发流程会更顺畅,开发者能少操心 “流程问题”,多专注 “业务需求”。
总结
回头看 AI 编程这几年的进化,从简单补代码的第一代,到覆盖全开发周期的第三代,不只是工具功能的改进,更是开发者和 AI “协作方式” 的根本性转变 —— 从 “AI 帮点小忙”,到 “AI 当搭档”,再到 “AI 跟着整个流程走”。
当然,它不是万能的。但不可否认的是,AI 已经从 “可有可无的辅助” 变成了开发流程里的重要部分。
未来不管是多代理协作,还是平台工程 + AI,核心方向都是一致的:让 AI 承担更多 “细节工作”,让开发者从 “写代码” 的细节里跳出来,专注于 “做什么” 的需求本身。这种转变,或许才是 AI 编程真正的价值所在。
来源:opendo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