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具有双重性:在合理引导下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但若脱离规制,其逐利的本能会异化为无序扩张的破坏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明确强调,需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
文/保明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具有双重性:在合理引导下能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动力,但若脱离规制,其逐利的本能会异化为无序扩张的破坏力。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明确强调,需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的监管实践与典型案例充分印证:资本如不受约束的“老虎”,会在金融市场、实体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制造风险,唯有筑牢监管“笼子”,才能驾驭其活力而规避其危害。
一、金融领域:资本脱实向虚催生系统性风险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资本若在金融领域无序游走,脱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便会异化为风险放大器,对金融安全构成致命威胁。马克思曾警示,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会引发经济泡沫,这一论断在当代金融监管实践中得到反复验证。
(一)资本市场造假操纵侵蚀市场根基
1. 财务造假制造虚假繁荣。财务造假是资本操纵市场的典型手段,通过虚构交易、虚增利润误导投资者,严重破坏市场诚信。2024年曝光的ST舜天财务造假案中,该公司2009年至2021年间通过专网通信虚假自循环业务,累计虚增营业收入103.33亿元、虚增利润总额9.34亿元,直至监管介入才揭开骗局。无独有偶,上市ST锦港为满足融资需求,与七家公司开展无商业实质贸易,四年间虚增营收86.24亿元,最终时任董事长徐健等高管被采取10年市场禁入措施并追究刑责。此类行为导致投资者血本无归,动摇资本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石。
2. “牛散”联合操纵股价收割散户。资本通过集中资金优势、控制多个账户等方式操纵股价,形成“割韭菜”式利益输送。2024年证监会查处的85后“牛散”刘洪涛、娄阁案中,二人控制6个证券账户,利用不确定信息诱导投资者,操纵腾茂科技股价获利8367.49万元,最终被“没一罚三”,合计罚没3.35亿元。90后“牛散”王斌更控制87个账户操纵电光科技股价,振幅达130.34%,获利9027.51万元,同样面临高额罚没与市场禁入处罚。这种操纵行为使股价脱离公司实际价值,加剧市场波动。
3. 内幕交易破坏市场公平秩序。上市公司高管、实控人等利用信息优势进行内幕交易,是资本滥用权力的直接体现。2024年,80岁的四环生物实际控制人陆克平因内幕交易海润光伏股票,非法获利2.32亿元,最终以内幕交易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成为资本市场“零容忍”监管的典型案例。据统计,2024年证监会下发近40份内幕交易行政处罚决定书,合计罚没金额近9亿元,可见此类行为的高发态势与监管紧迫性。
(二)金融机构违规经营放大行业风险
1. 信贷业务失控滋生坏账隐患。部分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放松风险管控,在贷款、票据等业务中违规操作,埋下风险种子。2025年9月,广发银行因贷款、票据、保理等业务管理不审慎,以及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款6670万元,相关责任人同步受罚。此类违规行为不仅导致金融机构自身资产质量下降,更可能通过信贷链条传导风险,影响金融体系稳定。
2. “伪金融”机构沦为非法集资工具。资本借“金融创新”之名搭建非法平台,成为风险扩散的温床。2024年至2025年,监管部门持续清理违法金融活动,27家应关闭的金交所全部取消资质,上百家“伪金交所”被彻底清理,有效遏制了资本通过非法平台圈钱的乱象。此前这些“伪金融”机构以高息为诱饵吸收公众资金,实则从事非法集资,一旦崩盘便引发群体性事件。
3. 私募行业“僵尸机构”潜藏风险。私募基金领域的无序发展曾导致大量资源浪费与风险积聚。通过专项整治,约7000家私募“僵尸机构”完成出清,“伪私募”等增量风险基本得到遏制,交易所市场债券违约率保持在1%左右的较低水平,印证了监管约束对防范金融风险的关键作用。
二、实体经济:资本无序扩张破坏产业生态
资本若在实体经济领域过度逐利,会通过垄断市场、挤压中小企业、扭曲供应链等方式破坏产业平衡,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需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导致资源错配,影响实体经济健康运行。
(一)平台资本垄断挤压市场活力
1. 低价倾销搞垮中小商家。部分电商平台依靠资本优势实行掠夺性定价,要求供应商以低于成本价供货,形成“低价垄断—挤压对手—独占市场”的恶性循环。2024年,广东超2000家中小制造企业因平台将T恤出厂价压至8元而破产,这些企业既无实力参与价格战,又难以获得市场流量,最终被资本主导的市场规则淘汰。这种行为实质是资本以短期亏损换取长期垄断地位,违背公平竞争原则。
2. 流量垄断加剧市场分化。平台资本通过算法控制流量分配,形成“赢者通吃”的格局,严重抑制市场创新。2025年数据显示,抖音电商前1%的商家占据75%的流量,而90%的中小商家日均流量不足100人次,几乎没有生存空间。头部主播单场销售额可破百亿,而大量中小经营者因缺乏流量支持被迫退出市场,导致市场主体日趋单一,创新动力持续弱化。
3. 垄断协议限制竞争活力。平台资本通过签订排他性协议巩固垄断地位,严重阻碍市场公平竞争。2025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中国反垄断执法年度报告(2024)》显示,美团因未按时完成“二选一”问题整改,原定于2024年10月的整改期被延长。其自2018年起通过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迫使商家签订独家协议,使用技术手段限制商家在其他平台提供服务,即便2021年已被罚款34亿元,仍未彻底整改。这种行为剥夺了商家经营自主权,也限制了消费者选择权。
4. 供应链扭曲冲击就业生态。平台资本主导的“去中间化”过程,看似提高效率,实则破坏了传统产业生态的就业平衡。传统商业的10个环节被压缩至2个,广告、分销等中间环节大量消失,导致相关就业岗位锐减,同时地方因交易环节简化出现12%的税收流失,形成“资本获利、社会买单”的失衡局面。
(二)产业资本无序扩张阻碍创新升级
1. 热钱涌入制造产能泡沫。资本追逐短期利润的特性,使其倾向于涌入低门槛、高回报领域,而非长期投入科技创新。过去几年,资本在新能源、电子烟等领域的盲目跟风投资,导致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而核心零部件、高端材料等“卡脖子”领域却因投资周期长、风险高而资本匮乏,形成“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矛盾。
2. 资本炒作扭曲产业价值。部分资本通过概念炒作抬高资产价格,而非推动产业实质发展。2024年,某新能源车企在资本运作下市值一度突破千亿,但核心技术仍依赖外购,研发投入占比不足3%,最终因缺乏技术支撑陷入经营困境。这种“资本包装代替技术创新”的模式,不仅浪费资源,更误导产业发展方向。
3. 跨界收割冲击民生行业。资本在民生领域的无序扩张,容易引发公共服务价格上涨、质量下降等问题。此前资本在社区团购领域的“烧钱大战”,通过低价补贴抢占市场后,随即提高佣金、抬高商品价格,最终损害消费者与小商贩利益。监管部门及时介入规范,才遏制了资本对民生领域的过度侵蚀。
三、社会层面:资本异化侵蚀公共利益
资本若突破社会伦理与公共利益边界,会通过扭曲价值观念、加剧贫富分化、干预公共事务等方式,对社会生态造成深层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的运行必须符合共同富裕目标,不能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之上。
(一)资本逐利扭曲社会价值导向
1. 功利化倾向冲击教育理念。资本曾在教培行业的无序扩张,将教育异化为“赚钱工具”,通过“焦虑营销”制造升学恐慌,推高教育成本。2024年仍有部分机构顶风违规开展学科培训,收费标准高达每小时500元,使普通家庭不堪重负,违背了教育的公益属性。监管部门持续清理违规机构,才逐步扭转这一乱象。
2. 网红经济催生投机心态。平台资本通过算法推荐放大“一夜成名”案例,刻意营造低门槛高回报的假象,严重影响青年价值认知。2025年调查显示,95后群体中63%认为“做网红比读大学更可能成功”,但实际电商创业成功率仅为0.3%。这种认知偏差导致部分青年放弃学业与职业规划,沉迷于资本营造的流量游戏,不利于社会人力资本的长期积累。
3. 信息垄断操纵公众认知。平台资本通过控制信息分发,可能形成认知茧房,甚至干预公共舆论。部分社交平台被曝光通过算法推荐强化极端观点、压制不同声音,而资本主导的虚假信息传播,更曾引发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社会恐慌,对社会治理构成挑战。
(二)资本集聚加剧社会分化鸿沟
1. 财富集中扩大贫富差距。资本的复利效应与垄断优势,使其极易形成财富集聚,加剧社会不公。2024年数据显示,我国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8809元,是低收入组的10.4倍,且前10%的高收入群体中,资本性收入占比达45%,而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比仅为8.3%,资本与劳动的收益差距持续扩大。这种差距若不通过税收、监管等手段调节,将阻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2. 机会垄断固化阶层流动。资本主导的资源分配格局,使普通群体的发展机会被压缩。在教育、医疗等领域,资本通过“高端化”运作形成准入壁垒,普通家庭难以获得优质资源;而在创业领域,中小经营者因缺乏资本支持,难以与大型资本主导的企业竞争,阶层流动通道日趋狭窄。
3. 公共服务资本化损害民生福祉。部分资本在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扩张,以盈利为首要目标,忽视服务的公益属性。2024年某民营养老机构被曝光削减护理人员配置、降低伙食标准,将利润率维持在30%以上,严重损害老年人权益。此类行为印证了资本若不受约束,会与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产生根本冲突。
结语
从资本市场的造假操纵到实体经济的垄断挤压,从金融风险的暗中积聚到社会价值的逐渐扭曲,资本无序扩张的“虎性”已在多个领域显现。这些现象并非资本的必然属性,而是逐利本能脱离规制后的异化结果。正如《金融基础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的出台所传递的信号,监管“笼子”的构建正在不断完善——从7000家私募“僵尸机构”的出清,到对百亿财务造假案的严厉追责,再到平台经济反垄断的持续推进,监管部门正通过制度建设驾驭资本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是宝贵的生产要素,但必须在制度框架内运行。构建有效监管的“笼子”,并非否定资本价值,而是通过明确规则边界,引导资本服务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与共同富裕。唯有让资本在法治轨道上有序流动,才能真正发挥其推动发展的积极作用,实现“活力与秩序”的有机统一,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全文完)
来源: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