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像玉米、水稻(单季稻)、大豆、红薯等农作正处于集中收获期。还有一些地方的棉花、花生、芝麻等也开始收割了,以及苹果、梨、葡萄、柑橘类水果也陆续成熟上市。
导语:老话为什么说“大雨不过八月廿三”?是啥日子?究竟怎么个看法?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秋季就剩下寒露和霜降两个节气了,距离寒冷的冬天越来越近了。
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但对于农人来说,却是最为繁忙和劳累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正是大部分秋季成作物的收获高峰期或收尾阶段。
比如,像玉米、水稻(单季稻)、大豆、红薯等农作正处于集中收获期。还有一些地方的棉花、花生、芝麻等也开始收割了,以及苹果、梨、葡萄、柑橘类水果也陆续成熟上市。
老话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目前还是一些地方播种冬小麦的时候,但有些地方可能因降雨频繁,可能要延误到霜降前后播种了。
旧时民间老话说“大雨不过八月廿三”,什么意思?八月廿三是啥日子?
这里说的八月廿三这天是旧时民间说法中的“出詹日”,并且,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在我国秦朝的皇宫里,有一位姓詹的御厨,手艺非常高超,能做出让秦始皇非常满意的美味佳肴。可是,有一天,他被人冤枉,农历八月十三那天被错杀在御膳房里。
老天爷为了怜惜这位无辜的御厨,于是从那天起,天就一直下着连绵细雨,像是在为他流泪。这场雨一连下了十一天,直到八月二十三日才停。人们说,这是老天的眼泪终于流干了。
从那以后,民间百姓就把农历八月二十三日称为“出詹日”,意思是秋天的雨水到此为止,天气也将逐渐转晴。
当然,这是一个传说而已,主要是提醒农人,秋分节气之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冷空气势力日益增强,而主导夏季降雨的暖湿气流逐步南撤东退,水汽通道被切断了,这样一来,持续的阴雨天气减少了。
关于“入詹”和“出詹”,民间还有一句民间是这样说的:“入詹无雨一冬旱,出詹下雨一冬淋”。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十三(入詹)这天天气晴朗,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整个冬天可能干旱少雨;如果农历八月二十三日(出詹)这天下雨的话,按古人总结的经验,则往往预示当年的冬季里可能雨雪多、天气较为寒冷。
那么,今年秋季里雨水还多不多,冬天冷不冷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里是怎么说的!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二十三这天阳光明媚,是个大晴天的话,那么就预示接下来的天气也可能将以干燥晴朗的天气为主。
这种晴朗的天气对于农人来说是比较喜欢的,不仅有利于作物收割和晾晒,还有有利于越冬作物的播种。
类似的农谚还有“八月廿三晴一日,来年无水耕牛歇”、“八月廿三不下雨,明年春雨贵如油”“八月二十三日头笑,秋收秋种天正好”等,表达的意思相近,都是说,如果农历八月二十三天气无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接下来会干旱少雨,甚至可能会引发冬春连旱的情况。
这句农谚也不难理解,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农历八月二十三这天下雨的话,那么按照老辈人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后续天气降雨可能会比较频繁。
类似的农谚还有“八月二十乌云翻,来年水缸不用干”、“八月二十雨淋淋,八十八天雨不停”、“八月二十连沾天,毛毛细雨滴到冬”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如果这天下雨的话,往往预示着后续可能将以阴雨天气为主。
这种天气,显然不是农谚希望看到的。因为,这种连绵阴雨的天气,可能会导致秋收作物无法及时收割和晾晒而霉变发芽,同时还会严重影响秋播作物的正常下种和出苗,给农人带来损失。
这句农谚不难理解,意思是说,如果农历八月二十三这天下雨且比较大的话,那么按照老祖宗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当年的冬至前后降雪可能会比较多,天气寒冷。
类似的农谚还有“雨打八月二十三,腊月风雪堆成山”、“八月廿三雨淋头,冬天麦盖三层被”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如果这天下雨,往往预示着当年冬天寒冷雪多。
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您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有道理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
来源:三农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