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脑桌面上放着一幅摄自浙江严子陵钓台景区的照片,已经好几年了。拍摄的是刻着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先生的《严子陵钓台文》的巨大石照壁(长7.58米,高2.4米),浙江书法家孙钊先生用楷书写成。因为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是繁体字,读起来比较吃力,多次
徐明祥
电脑桌面上放着一幅摄自浙江严子陵钓台景区的照片,已经好几年了。拍摄的是刻着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大学教授王学仲先生的《严子陵钓台文》的巨大石照壁(长7.58米,高2.4米),浙江书法家孙钊先生用楷书写成。因为没有标点符号,而且是繁体字,读起来比较吃力,多次看了开头几句就放弃了,心想还是空闲时找到有标点的印刷体全文再读罢。
一晃几年过去了,终于下决心寻找此文。翻阅《王学仲文集》(全10册),竟然没有收录。又查找《王学仲书画旧体诗文选》《黾勉集》《王学仲散文选》《王学仲诗文评注》(王晓祥等评注)、《王学仲评传》(张寒朗著)等,还是没有。在网上反复搜索,没找到。托两位与黾翁王学仲先生有多年交往的朋友查找,无果。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会漏收此文?
此文在王老的文章中是重要的一篇,他本人很看重。有两段文字可证明。王老在给田双的信中说:“我由日本归国后,即去内蒙古草原游历写生了一段时间,趁步履尚可,又转去浙江诸风景胜区,富春江的严子陵钓台上,刻有我所撰巨大横碑《严子陵钓台文》,终于访到,大喜过望,今将浙江省志游之诗稿寄上请评。”(2002年7月14日王学仲致田双,见《王学仲文集》第10卷《黾园书简》)信中用了“大喜过望”这个词,可知很他看重《严子陵钓台文》。还有一个重要证据,即他在《王学仲文集·总序》中所说:“自然也由于我出生于孔孟之乡,从小就接触到诗赋和文辞,后来到北京就读,遇到了喜写古文的周养庵;随着我的旅行足迹,在安徽当涂山看到李白墓,我为当涂李白墓写下了长篇碑文。我游浙江富春新安江,写下了《严子陵钓台文》。在日本天草鬼海浦写下了《观海赋》,此碑立于日本加古川的海岸上。······我写下了潮州韩愈碑文。山东曲阜王学仲绘画馆前刻有这一画馆的碑记。这是我留在世间的几大书法和古文。这些也大都收入文集之中。”(写于2006年4月15日)王老的书法作品和古文很多,但他在此只列举了5篇,并说“这是我留在世间的几大书法和古文”。《严子陵钓台文》正是这5篇之一,由此可知它是王老的重要代表作。
严子陵钓台是东汉古迹,东汉高士严光(字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之召,拒封“谏议大夫”官位,在此地垂钓隐居。严子陵钓台的名气太大了,从古至今写钓台的名人名作太多了,景区为什么选《严子陵钓台文》刻于碑廊的位置显赫的石照壁阳面?照壁的阴面是一幅石雕山水图,节选于元朝著名画家黄公望(号大痴道人)的《富春山居图》(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之作),即原画中最近似钓台的第五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此文一定不是可有可无的应酬之作,而是出类拔萃的精品力作。
我继续查找,谢天谢地,终于有了收获。在《胡忠恕书王学仲文赋》中发现了《严子陵钓台文》,是胡忠恕用小楷书写的,繁体字,没有标点,没有释文。这自然是不能满足我的需要的,但不经意地对文章结尾几句话的一瞥,如同一股电流击打我的心弦:“严子之言曰:富贵于我犹如浮云。余则曰:浮云于我固为富贵耳。”我为之激动不已,感触良深。孔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杜甫诗曰:“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这都是经典之语,影响广泛而深远。富贵于我如浮云,这是知识分子耳熟能详的的名言,很多人都会说,当然能不能做到是另一回事。王老别出心裁,把“富贵”“浮云”这两个词的位置颠倒过来,表达出迥异他人的心怀,开拓出新语境。视富贵如浮云,显示出对富贵的蔑视、不屑。把浮云当成自己的富贵,则凸显出对浮云的甘之如饴,对浮云的由衷的喜欢、享受,既超脱,又现实,并非隐居山中不食人间烟火。当然,也让我联想起南北朝陶弘景的《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王老如此一改,写出了自己的个性,句子好,意思更好。享受到“浮云于我固为富贵耳”给予我的思想启迪,促使我勉为其难,反复斟酌,自己动手尝试着给这篇古文加了标点,首先是为了自己阅读,其次也想给其他读者提供阅读方便。全文如下:
不闻夫富春之有江乎?白帆濯濯,鲥鱼跃跃,汤汤焉,历桐庐、富阳,联钱塘为一川,越中渊薮渺乎,大矣。新安江一泻千里,入桐庐而名富春江。范希文曰潇洒桐庐者是焉。而江山胜区,实出于天工造物之奇,于桐庐者,有独钟乎。两岸连山,小洲並屿,举其秀者言之:春钓于芦茨之湾,夏泳于龙门之瀑,秋登于严陵之台,冬潜于瑶琳之洞。石之刃于水,水之琢于山,白云藏于野,清气淑于江。花木明瑟,山径峭曲。桐君得之而采药,严子矫诏而垂纶,是故有桐祖之祠焉,严子之台焉。江以隐者而益彰,人亦因江而名著,有若吕尚之于磻溪,范蠡之于太湖,李愿之于盤谷,皆其伦也。
夫自古隐者欲晦,其名愈显。道之无常亦有常也。常者何?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有道而隐,不可解,亦可解也。谗讥毁谤,是所畏也。是知光武知遇严子而终退,是治世之隐者也。严子独乐富春江,又钟情于山水之乡者深矣。夫重江山之胜于仕宦,悦钓台之胜于云台,斯严子之致,寿乎。嗟夫!富春江绻绻焉,拳拳焉,于严子陵者更无尚矣。
吾登严陵之台也,则江风袭袂,白云掠衣。沙鸟垂扬天之翼,海客航百宝之舟。远瞩而无翳,地净而沙白。侨者倦而归,游者詠而和,商者聚而富,农者家而兴。历千余年高旷之士来如云,若鸥栖鹤集,怡养其神于是,慕其盛名,昭昭于世。品翰文藻,詠休文严陵之名诗;揭橥江山,展大痴山水之画卷。严子之言曰:富贵于我犹如浮云。余则曰:浮云于我固为富贵耳。
此文情景交融,古今贯通,感悟真切,哲理深邃,诵读则朗朗上口,文辞优美,逸兴遄飞,超然脱俗者也。
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与朱元思书》曰:“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吴均饱含深情地描绘富春江的山水之美,抒发 “望峰息心”“窥谷忘反”之感慨。在念大学的青年时期读古人这样的美文,心中无比向往,但也感到无比遥远。当然,也熟知宋代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中的名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三十多年后,有缘身临其境,赏此美景,此景此情竟感觉难以描述,妙不可言,更愿意在心中回味,我只是写了一首小诗《富春江畔严子陵钓台口号》作为留念:“‘任意东西’忆吴均,江水泱泱洗风尘。子陵垂钓千载秀,山色青青做闲人。”今读《严子陵钓台文》,产生了一个联想:倘若有机会在严子陵钓台大声朗诵黾翁大作,富春江山水回响,天人合一,必更有滋味也。
古文用典多,给古文加标点并非易事,我的学识不够,真的好难啊。如果王老健在,自然易如反掌,我不会受这些难为。如果王欣荣、刘宗武先生健在,当然可以请教,他们都是研究王学仲作品的专家,且与王老有多年交往。王欣荣先生曾为王老整理《墨海四记》一书,写有《黾园八记》《黾学论纲》等,出版著作《王学仲及其黾学》;刘宗武先生曾主编《王学仲文集》(全10册)。目前个别处断句标点,有点拿不准,很想请教合适的专家,不知道找谁。不妥之处,请读者方家不吝赐教为盼。
根据严子陵钓台景区此文石刻照片,全文分为三段。对照两个楷书版本,发现个别处文字不一样。胡忠恕抄本:“范希文曰潇洒桐庐者是焉。”景区石刻本:“范希文曰潇洒桐庐者是于焉。” 胡忠恕抄本:“海客航百宝之舟。” 景区石刻本:“百宝航海国之舟。”我采纳胡忠恕抄本,一是王老为《胡忠恕书王学仲文赋》写的《前言》,言明是他让胡忠恕抄的,肯定过目了,应该更准确;二是时间稍晚一些,可能景区石刻本用的是初稿;三是我感觉文辞、意思更通顺。景区石刻本文末写“天津王学仲撰文”,不妥,因为王老虽然是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所长、教授,但他是山东滕县(今滕州市)人,按传统惯例应写“山东滕县王学仲撰文”。我有一点疑惑,不明白当时景区选中此文后,为何不请王老自己书写?他既是著名学者、诗人,又是著名画家、书法家,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二、第三届副主席,曾为名胜古迹写过多篇文赋并亲笔书写,如《宁园扩建碑记》《古楚淮阴碑文》《汕头市新修韩文公祠碑文》《吊当涂太白墓文》等,他的撰文并书,堪称双美。看他书写的的《吊当涂太白墓文》,惊讶不已,是隶书但又有行书之意,竟然可以如此灵动活泼,不可思议,真杰作也。
《胡忠恕书王学仲文赋》,天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王老在《前言》中说:“今岁患头风,养疴黾园,胡子忠恕时来黾园问书道,嘱其为书旧作古文赋四篇。自五四白话文兴起,古文绝世乖时,世人遂不复作。予文不足称,然胡子小楷书大进,足为青少年习书之楷则,因以付梓,并弁数言,俾读者明其端末。时在癸酉新秋,凉风乍起,红叶初妍。”癸酉年是1993年,据此可判断《严子陵钓台文》的写作时间应在1993年新秋以前。
王老写有一首旧体诗《严子陵古钓台》:“早作严陵赋,今登古钓台。客星欺主座,渔艇怯君陵。量比云天阔,心由日月栽。潇洒桐庐者,不染汉尘埃。”这首诗可与《严子陵钓台文》参照阅读。
走笔至此,再说一点感想,提一个建议。我是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喜欢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读书、写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拜黾翁王学仲先生为师,求教多年,收藏、阅读他的著作多种,参观过天津大学王学仲艺术研究所(黾园)、山东滕州王学仲艺术馆、江苏徐州王学仲艺术展览馆,参观过他的书画展,参加过黾学国际研讨会,是黾学书院学术委员,写过研究王老作品的文章,给他老人家编校过书信集《黾园书简》。2004年王老曾赐书扇面给我:“黾学堂庑鲁传人。甲申之夏,铜城黾学书院,明祥为首传门人,黾子。”有这样的知识背景和有利条件,我为王老的一篇古文加标点竟如此艰难,可以设想,没有这样知识背景和有利条件的读者会更加艰难,结果就是放弃阅读。因此,郑重建议主事者:今之石刻古文、诗歌等,如在公园、广场、名胜古迹风景区、校园等公共场所,应加标点并分段,不用繁体字,这才是真正方便大众阅读、有利于文化传播的做法。否则,石刻诗文就是游人拍照留念的背景而已,又有几人能费时费力去解读呢。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家、学者王学仲先生诞辰100周年!
徐明祥,研究员。笔名小潜。1986年毕业于曲阜师大中文系。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科研机构委员会副理事长,齐鲁书画家协会第四届副秘书长、理事,黾学书院学术委员。
曾在《中华读书报》《博览群书》《中国出版》《时代文学》《大众日报》等六十多家报刊上发表书话、散文、诗歌,产生较大影响。获首届齐鲁散文奖、第六届刘勰散文奖。
在《教育研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等期刊发表若干学术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华文摘》《教育文摘周报》转载、摘编和篇目索引。35岁时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著有《听雨集》《潜庐读书记》《三庐微书话》(合著)、《弄闲斋诗稿》《洞见大雅:潜庐藏书纪事》等。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