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给生命一个温暖的终章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12 00:03 1

摘要:“你已经做得很棒了,不要有太大压力。我们调好药,先让爸爸的痛苦少一些。”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抱住替父亲前来问诊的王女士,轻声安慰道。

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到来前夕,记者来到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门诊。半天的时间里,三次拥抱,传递着医学的温度与人性的光亮。

第一次拥抱,做生命悬崖边的温柔守望者。

如果说死亡是每个人终将面对的课题,医学能否在无法治愈的情况下,努力保有生命的尊严与温度?

“你已经做得很棒了,不要有太大压力。我们调好药,先让爸爸的痛苦少一些。”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抱住替父亲前来问诊的王女士,轻声安慰道。

“止痛、倾听、同理心,都是缓和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晓红说,在不刻意加速或推迟死亡的前提下,通过缓解患者的身体、心理等痛苦,维护患者尊严并帮助其实现善终,同时提升患者家属和照护者的生命质量,是安宁疗护的目标。

与许多其他科室的门诊不同,缓和医疗的医生们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给出方案减轻患者的肉体痛苦,还需要询问患者和家属的心理状态、社会支持系统等情况,为患者和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当医者伸出温暖的臂膀,他们接纳的不只是一个家庭的无助,更传递出一份理解与支持。

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主任宁晓红正在给予患者家属安慰。新华社记者 徐鹏航 摄

第二次拥抱,从一间诊室,到无数归途。

推开诊室的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安宁缓和医学中心主任曾希一见到宁晓红,就上前热情拥抱。

曾希几年前在北京协和医院缓和医学中心进修时,深入了解了缓和医疗理念。回到当地医院后,他在院方支持下筹建了广西第一家安宁缓和医学中心,将相关理念从北京带到广西。这次来京出差他又专程来拜访宁晓红。

我国每年约700万名正常死亡人群中,仅有60万人获得安宁疗护服务。“要把临床经验总结起来、扩散出去,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宁晓红说。

不久前,宁晓红牵头制定的《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定义中国专家共识(2025)中文版》发布,确立了中国语境下缓和医疗和安宁疗护的定义,为推进学科发展、促进临床实践和提升公众认知水平打下了坚实基础。

让患者和家属更早了解安宁疗护相关概念,让缓和医疗与安宁疗护更可及,让医学的温度温暖更多人心,是许多医生不懈努力的初心。这份初心,正在更多医者间传递。

第三次拥抱,听见疼痛背后的生命故事。

“大家在出门诊过程中,遇到过哪些末期病人的疼痛问题?”从西单院区赶往东单院区,宁晓红如约而至,为博士后学生讲授一堂缓和医疗MDT课程。

疼得睡不着觉、腹胀、呼吸困难……学生们纷纷应答。

“疼痛是一种身心现象。”宁晓红告诉大家,疼痛不仅包括躯体疼痛,还包括心理疼痛、社会疼痛等方面,如失去社会地位,感到被抛弃和孤立,对于死亡、疼痛的害怕,无助感等。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表明,焦虑减轻、得到共情支持等,都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疼痛。

社工史盈盈在课堂上分享音乐治疗经验。新华社记者 徐鹏航 摄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专业的史盈盈已在缓和医疗社工岗位上工作了2年。近期,她为一位罹患末期肿瘤的老人进行了音乐治疗。在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的陪伴下,老先生回顾人生,感到“唱着歌,不那么疼了”。

“我很喜欢用拥抱表达情感。”授课结束,宁晓红轻轻搂住史盈盈的肩膀。这是师长对后辈的鼓励,也是助人精神无声的传承。

走进夜色,一次次温暖的拥抱仍在眼前浮现。在医者的臂弯里,我们看到了医学中动人的光芒:面对生命的终章,当治愈已不可为,我们仍可以用共情对抗绝望,用尊重守护尊严,用传承播种希望,让更多生命的归途被照亮。(记者徐鹏航、李恒)

来源:健康小喵米

相关推荐